果树学报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电话:0371—63387308
    0371—65330928
邮箱:guoshuxuebao@caas.cn

银行汇款(审稿费、版面费)

开户行: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管城支行

账 号: 16045601040002497

开户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郑州果树研究所

附言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发票信息请发编辑部邮箱)。

访问量:905108

  •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八棱海棠转rolC基因

    丛郁;王三红;王红霞;姚泉洪;章镇;

    应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对八棱海棠进行rolC基因转化,以期提高转化效率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利用gus基因瞬间表达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时间、处理时期和农杆菌悬浮液中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rolC基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盘在D600nm为0.6且含有75 mg/L As的农杆菌悬浮液中侵染2 min后,用功率为100 W的超声波处理30 s,再浸泡2.5 min,然后放到再生培养基上共培养3 d,能获得最佳的gus基因瞬间表达率。最佳处理条件下转化683枚八棱海棠叶片,共得到138个抗性愈伤组织和15株抗性苗,转化率为2.2%。GUS染色、PCR及South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有12个八棱海棠株系的基因组中整合了完整的外源rolC基因。

    2006年05期 659-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 ]
  • 利用花粉粒形态分析法研究桃种质资源的进化关系

    过国南;王力荣;阎振立;朱更瑞;方伟超;

    通过对桃5个野生近缘种、46份普通桃种质资源进行花粉粒电镜扫描,分析花粉粒之间形态特征的差异,研究光核桃、蟠桃、碧桃等种质资源在桃起源和演化中的地位。结果表明,光核桃花粉粒的形态呈椭圆球形,其外壁纹饰呈简单的直纹平行型,无穿孔,是最原始的桃亚属植物野生种,未发现与栽培种有直接的关系。在普通桃的地方品种中,西北油蟠桃、华北碧桃、垂枝桃、矮化桃等种质资源的花粉粒外壁纹饰均为直纹,有少量穿孔或不明显穿孔,说明蟠桃、碧桃、垂枝桃、矮化桃应属于较为原始的种质类型。供试材料的花粉粒形状以椭圆形为主,且首次发现哈太雷品种的花粉粒呈为圆球形。

    2006年05期 664-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1 ]
  • 3类生境下脐橙果实细胞壁酶、瓤囊壁超微结构和品质变化的研究

    曾秀丽;张光伦;吕秀兰;龚荣高;罗楠;胡强;

    为改进脐橙果实质地和科学生态区划与高品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四川3类不同生境下脐橙果实果胶甲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瓤囊壁超微结构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生长发育期细胞壁酶活性逐渐升高,但不同生境类型的变化趋势不同。超微结构中,南亚热带攀枝花脐橙的线粒体明显,中胶层清晰,细胞壁形态结构较完整;中亚热带江安和中北亚热带雅安脐橙细胞壁的中胶层明显裂解,线粒体膜分解,细胞器空泡化。不同生境SSC和可溶性糖差异显著。PG酶活性与≥10℃积温、1月份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与年降雨量显著正相关。固酸比与≥10℃积温、年平均气温、1月均气温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极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

    2006年05期 670-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彩色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的遗传差异分析

    董晓莉;汤浩茹;丁建;李明章;郑晓琴;杨足君;

    彩色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 var.coloris)为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 var.deliciosa)的红心变种,数量稀少,十分珍贵,是中国特有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采用RAPD技术研究彩色猕猴桃红美,TJ-DD—19,TJ- DD-54,TJ—DD-75和Ckou—DD-18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与3个有代表性美味猕猴桃品种川猕1号,秦美和海沃德的遗传差异性。从120个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18个引物,共扩增出242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06条,占85.1%。各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5~18条不等,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的带数为13.4条。结果表明,彩色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具有复杂的遗传关系,它们除了变种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外,变种内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同时,采用UPGMA法聚类的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部分反映了猕猴桃的地理分布。

    2006年05期 67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山东板栗遗传多样性分析

    艾呈祥;余贤美;张力思;马玉敏;苑克俊;金松南;刘庆忠;

    利用29对SSR引物对26份山东主栽板栗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山东板栗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情况,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1.2720~2.9500,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0.5517~0.9409。可见,山东板栗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将26个板栗品种分为3大类。同时在3大类内又将品种进行细分,第Ⅰ类全部为胶东地区的材料,第Ⅱ类为鲁中南地区和泰沂山区的材料,分为3个亚类,第Ⅲ类只含有8019份材料,其结果说明山东的3个板栗主产区内部的品种或种质间亲缘关系较近,鲁中南地区和泰沂山区的品种或种质间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2006年05期 68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赞皇大枣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

    刘平;彭建营;彭士琪;周俊义;

    为了探明三倍体赞皇大枣的遗传基础,利用22个多态性引物对赞皇县及周边县区的50个赞皇大枣类型、26个酸枣类型、8个枣品种等3个群体进行了RAPD扩增,共扩增285个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赞皇大枣群体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8%,小于枣品种群体(66%)和酸枣群体(89%);赞皇大枣群体共扩增出205种带型,而酸枣群体扩增出416种带型;赞皇大枣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87,小于枣品种群体(0.181)和酸枣群体(0.254)。说明:赞皇大枣的遗传多样性小于枣品种群体,酸枣群体有较丰富的遗传背景。

    2006年05期 685-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在泰安召开

    王珂;

    <正>由中国园艺学会主办,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园艺学会承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莱阳农学院共同协办的“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7月18—20日在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6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新闻出版单位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出版了《园艺学进展》(第七辑)。

    2006年05期 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亲和强度及其授粉受精相关特性

    冯建荣;陈学森;孔宁;束怀瑞;

    为了解杏自交不亲和性强度与授粉受精相关特性的关系,以自交亲和(Self-compatibility:SC)品种凯特(Prunus armeniaca L.cv.Katy)和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SI)品种新世纪(P.armeniaca L.cv.Xinshiji)及凯特×新世纪杂种群体为试材,荧光显微镜观察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杏花粉管生长动态。结果表明,授粉后初期,自交亲和性与自交不亲和性的杏花粉都能正常萌发、生长,但是在花粉管生长延伸到花柱1/2以后,自交亲和性的花粉管能顺利进入子房,而自交不亲和性的花粉管多数顶端膨大呈球形,停止向下生长,只有极个别能正常生长到达子房;杂种后代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RNA酶比活力,与亲本相比无明显的趋中变异表现,而且在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006年05期 690-694+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二届研讨会在广东省和平县召开

    舒肇甦;

    <正>由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主办,广东省和平县政府和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承办,广东省园艺学会协办的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二届研讨会于2006年8月10-12日在广东省和平县召开。广东省河源市、广东省农业厅、和平县政府的

    2006年05期 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英文)

    吴振先;季作梁;韩冬梅;陈维信;朱世江;苏美霞;

    为了明确荔枝采后果皮褐变的程度,为生产上的分级和研究中定量果皮的褐变程度提供依据,以淮枝、糯米糍、桂味为材料,研究了采后其果皮颜色变化过程中亮度(L*)、色饱和度(C*)、色度角(h)值及a*值和b*值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些指标与褐变程度的关系,并推导出褐变与这些指标变化相关的方程式。结果表明,色度指标L*,a*,b*和C*值的变化均可用于衡量荔枝果皮的褐变程度,其中以C*值的相关性最高,并确定了3个品种荔枝C*值与褐变程度的对应关系,将荔枝果皮褐变程度数量化,建立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

    2006年05期 695-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安哥诺李果皮花青苷与内源激素、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

    崔艳涛;孟庆瑞;王文凤;冯晨静;杨建民;

    为了明确李果实花青苷合成的调控因子,以安哥诺李为试材,对果皮花青苷、内源激素和PAL、PPO活性的变化以及内源激素、酶活性与花青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皮花青苷含量在发育前期含量很低,发育后期含量迅速升高,呈上升趋势;果皮中ABA、乙烯、ZT含量和PPO活性与花青苷的变化趋势相同,乙烯释放量与花青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85**,ABA和ZT含量与花青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59*和r=0.7476*,PPO活性未达显著水平;果皮中IAA、GA3含量和PAL活性变化在发育前期含量较高,在发育后期含量较低,果实发育过程中IAA、GA3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与花青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039*和r=-0.8238*,PAL活性未达显著水平。

    2006年05期 699-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品种授粉对桂味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

    邱燕萍;戴宏芬;李志强;欧良喜;向旭;陈洁珍;王碧雄;

    以桂味荔枝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品种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试验,观察其对当年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果实横径外,在纵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酸、维生素C、果皮花青苷、叶绿素含量等方面花粉直感表现明显,经邓肯氏多重比较测验,差异达显著水平;桂味荔枝自交授粉果在果形指数、总糖含量方面与其它品种授粉果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在荔枝上存在着花粉直感现象,可为生产上合理安排不同品种混栽,提高桂味荔枝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2006年05期 703-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2 ] |[阅读次数:0 ]
  • 蔗糖代谢相关酶在卡因菠萝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

    张秀梅;杜丽清;谢江辉;陈佳瑛;弓德强;李伟才;

    以菠萝品种卡因为材料,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并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卡因果实的发育呈单“S型”曲线,在幼果期到果实迅速生长期,果糖和葡萄糖积累较多,蔗糖积累缓慢,此期蔗糖积累较少与高活性蔗糖转化酶有关;进入成熟期,果实中蔗糖迅速积累,而己糖略有上升,果实蔗糖的显著增加主要与SS和SPS活性有关。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前期活性很强,后期降低;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前期弱后期强。经过相关性分析:果实中蔗糖含量与SS和SPS活性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7273**和r=0.91004**),而与NI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0.76419**),与AI的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60594*)。

    2006年05期 707-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龙牙蕉和香芽蕉叶片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

    陆永跃;梁碧玲;

    应用GC—MS分析了龙牙蕉和香芽蕉叶片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2者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基本相同,但各类物质含量比例不同。龙牙蕉叶挥发油主要化学物质为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叶绿醇同质异构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香叶酮、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β-紫罗兰酮、戊二酸二丁酯等23种,其中酮类占50.648%,酯类占29.457%,酚类(主要是苯酚类)占11.475%,烷酸类(主要是棕榈酸)占4.775%,醛类占3.703%。香芽蕉叶挥发油主要由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棕榈酸、丁二酸二异丁酯、戊二酸二丁酯、番红花醛、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23种化学物质组成。其中酯类占41.011%,酮类占24.587%,醛类占10.3%,烷烃类占9.312%,烷酸类(主要是棕榈酸)占8.577%,醇类(主要是叶绿醇)占4.124%。龙牙蕉叶挥发性物质以酮类为主,其次为酯类和酚类;而香芽蕉以酯类含量最高,其次为酮类和醛类。

    2006年05期 71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AgNO3对草莓试管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秦永华;张上隆;胡桂兵;张学英;

    为了探讨重金属离子对果树的毒性机制,以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主栽品种丰香(Toyonoka)和章姬(Akihime)组培苗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AgNO3对草莓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培养基中有AgNO3存在时,2个草莓品种的根干质量和根长明显增加,根系活力随着Ag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0 mg/L时达最大值,而根系含水量则随着AgNO3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AgNO3浓度为0.5-1.0 mg/L时,植株株高和干质量逐渐下降,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抗氧化酶的活性则逐渐增加。叶片中MDA的含量、O2-的产生速率、脯氨酸的含量和IAA氧化酶的活性随着Ag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IAA的含量则逐渐降低。

    2006年05期 715-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草莓病毒脱除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张志宏;肖敏;杨洪一;李贺;高秀岩;杜国栋;

    以感染病毒的草莓品种宝交早生为试材,利用多重RT—PCR同时检测SMoV和SMYEV技术,对茎尖培养、热处理、抗病毒药剂处理3种脱毒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以期为草莓脱毒苗培育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0.2 mm茎尖和0.5 mm茎尖都能够有效地脱除SMoV和SMYEV;热处理能够脱除草莓试管苗中的SMoV,但不能脱除SMYEV,39℃恒温处理30 d,SMoV脱除率达到63.0%;利巴韦林不能清除草莓植株体内的SMoV和SMYEV。综合脱毒率和茎尖分化成苗率2个指标,认为0.5 mm茎尖培养是适宜的草莓病毒脱除方法。

    2006年05期 720-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全国苹果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研讨会”在河北昌黎召开

    <正>由中国园艺学会苹果分会主办,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承办的“全国苹果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研讨会”于2006年8月5~7日在河北昌黎召开。来自我国北方苹果产区的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11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河北省农林科学

    2006年05期 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otriosphaeria dothidea分生孢子在苹果表皮和非生物表面的吸附作用(英文)

    李广旭;周晏起;杨士增;高艳敏;陈捷;Jie Youl Uhm;

    通过对Botriosphaeria dothidea分生孢子在6种非生物表面及苹果果面上的吸附作用的研究,发现在各种非生物表面上分生孢子表现出不同的吸附特性。封口石蜡膜、载玻片和凡士林包衣载玻片易于吸附孢子,其中石蜡膜最易被孢子吸附,而聚丙烯带和石蜡包衣载玻片不易被孢子吸附。在石蜡膜上滴加孢子后20 min即可达最大吸附,而在载物玻片,塑料膜,石蜡包衣载物玻片,凡士林包衣载物玻片和聚丙烯膜上需40~60 min才能达到最大吸附。在果实皮孔处,孢子吸附随孢子浓度及吸附时间增加而增加。孢子浓度在2.0×104-5.0×104/mL范围内,孢子在皮孔处的吸附数量无显著差异。但是在非皮孔处,孢子浓度至少需4×104/mL而且需吸附20~30 min后才能达到最大吸附。伴刀豆蛋白A(Conncavaline A)是孢子吸附的一种高效抑制剂,甚至在100μg/mL的浓度即足以抑制孢子吸附。

    2006年05期 724-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草莓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机制

    蒋桂华;谢鸣;吕仲贤;王汉荣;王连平;吴延军;张慧琴;黄普乐;

    为探讨草莓品种对蚜虫的抗性机理,以5个常规草莓品种为试材,通过调查、测定大棚内蚜虫自然发生动态和室内人工接虫后种群变化,并对草莓叶片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与抗蚜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章姬对蚜虫高感,丰香感,卡姆罗莎和吐德拉抗,弗吉尼亚高抗。草莓品种对蚜虫抗性与叶片背面的茸毛密度成正相关,与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的木质素含量成正比;与酚类物质含量无显著关系,与总游离氨基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水分含量无明显的线性关系。但草莓对蚜虫的抗性程度与叶片中脯氨酸、缬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有关,特别是缬氨酸和胱氨酸在感蚜品种中的含量是抗蚜品种中的2~3倍。

    2006年05期 728-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盐地枸杞不同营养器官中盐离子分布规律

    蔺海明;王龙强;贾恢先;肖雯;

    为了探明盐地枸杞适应盐渍生境的生理机制,以盐碱地种植的枸杞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营养器官中3种盐离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树龄对盐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K+、Cl-3种离子在枸杞各营养器官中的含量不同,且差异显著,其中Na+和Cl-在成叶中的含量最高,幼叶、茎次之,细根中的含量最低,而K+在各器官中的含量为幼叶>茎>成叶>细根,地上部分的Na+、K+和Cl-含量分别是地下部分的5.303倍、4.645倍和4.180倍;树龄不同,枸杞各营养器官所含盐离子含量也不同,与1年生枸杞相比,4年生枸杞成、幼叶中的Na+含量分别下降了18.77%和52.01%, Cl-含量也分别下降了23.56%和18.07%,K+含量分别增加了46.48%和59.35%,细根中的Na+、K+和Cl-含量分别下降了62.82%、106.02%和84.78%。表明在盐渍逆境中生存的枸杞有其自己特殊的耐盐机制,且经过多年的种植对盐逆境的适应性也逐渐提高。

    2006年05期 73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BTH和水杨酸(SA)对甜瓜抗白粉病的诱导作用

    侯珲;朱建兰;周红平;徐红霞;

    研究了BTH和水杨酸(SA)作为诱导剂在不同浓度,不同时期对甜瓜抗白粉病的诱导作用。采用盆栽甜瓜植株,喷施诱导剂,然后接种甜瓜白粉菌的方法测定这2种诱导剂对甜瓜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2种诱导剂均对甜瓜有明显的诱导作用。BTH最佳诱导浓度为50μg/mL,SA为25μg/mL,平均诱导效果分别为86,6%和83.7%。在最佳诱导浓度下,2种诱导剂诱抗的持效期至少可达17 d。在2—8叶期,BTH和SA处理均有良好的诱导效果,且差异不显著。诱导剂本身对甜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

    2006年05期 736-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甜瓜品种GT-1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英文)

    黄永红;陆璐;陶兴林;赵长增;

    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甜瓜作物的植株再生体系,研究了甜瓜品种CT-1在16种培养基上的植株再生情况。结果显示:将从5 d龄甜瓜无菌苗上切取的子叶外植体接种在MS+6-BA1 mg/L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黑暗条件培养3 d,再转至光下继续培养,诱导出高效不定芽丛。再经过在MS+6-BA0.05mg/L伸长培养基上培养后,将无根不定苗转到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生根诱导,获得完整植株。通过这种培养程序,获得了高达100%的不定芽诱导率,平均每个外植体上诱导出14株健壮植株。这项研究为甜瓜的遗传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6年05期 740-744+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苹果芽变选种鉴定及应用研究

    伊凯;闫忠业;刘志;王冬梅;杨峰;张景娥;

    芽变选种具有育种周期短、育种进程快的特点,是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形态学、解剖学、同工酶、孢粉学、染色体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标记等方面对芽变鉴定的常规方法进行了综述,认为叶片栅栏组织比例、气孔密度、孢粉形态等是芽变品种鉴定的重要指标,同工酶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是芽变品种鉴定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对芽变发生的遗传类别及分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芽变选种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6年05期 745-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套袋对苹果果皮花青苷合成及着色的影响

    高华君;王少敏;王江勇;

    套袋是提高苹果果实着色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也是研究苹果果皮花青苷合成和基因表达的重要手段。苹果果皮花青苷的合成经由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编码苹果花青苷合成酶类的基因已得到克隆。套袋后果皮花青苷合成酶类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因而抑制了花青苷合成;摘袋后果皮花青苷迅速合成,与套袋后果皮光受体浓度增加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提高对光的敏感度、迅速启动花青苷合成酶类的基因协同表达有关。果皮色素特别是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含量、比例和分布决定果实的着色状况,套袋促进果皮花青苷合成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叶绿素含量,从而使果实着色鲜艳。

    2006年05期 750-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1 ] |[阅读次数:0 ]
  • 甜樱桃红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刘杰超;焦中高;周红平;王思新;杨公明;

    为了开发功能性食用色素新资源,以酿酒剩余皮渣为原料,采用水浸提-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甜樱桃红色素,并从还原能力、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3个方面研究了甜樱桃红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可以有效分离纯化甜樱桃皮渣中的红色素,甜樱桃红色素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并可有效抑制亚油酸的过氧化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且抑制效果与浓度密切相关。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其对亚油酸过氧化和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最大抑制率分别可达到99.53%和99.11%。因此,甜樱桃红色素是一种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功能性天然食用色素。

    2006年05期 756-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学观察

    邓朝军;易干军;曾继吾;张秋明;

    以荔枝三月红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石蜡切片法观察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结构及体胚发生过程,结果显示荔枝的体胚发生经历球形、心形、鱼雷形、子叶形4个过程;荔枝在胚性细胞分裂发育形成体胚之前,出现与周围细胞明显不同的界限,形成细胞间隔离;比较荔枝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学特性,发现胚性愈伤组织具有核大、质浓、染色深、细胞排列紧密等特点,与非胚性愈伤组织明显不同。通过系统观察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结构以及胚性细胞分裂、生长方式和体胚发生过程,为胚性愈伤组织的利用提供细胞组织学依据。

    2006年05期 760-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沙棘中糖、酸、维生素C和SOD的动态变化

    刘洪章;齐洁;

    对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和蒙古国沙棘果实的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维生素C和SOD以及叶中维生素C在年生长周期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果实着色前含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一直下降,着色后呈上升趋势;有机酸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至中期一直呈增加趋势,至果实着色期后迅速下降,但中国沙棘在着色期后有机酸含量变化不大,成熟前才迅速下降;维生素C含量变化是中国沙棘在成熟时达到最大,成熟后迅速下降,俄蒙沙棘叶中维生素C则高于中国沙棘;SOD是先升后降,在成熟前达到最大值,成熟时下降。

    2006年05期 763-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利用AFLP和RAPD标记构建桃的遗传连锁图谱

    乔飞;王力荣;范崇辉;朱更瑞;方伟超;

    为了给进一步研究桃的遗传标记的定位打下基础,以毛桃北京2—7[Prunus persica(L.)Batsch.Beijing2-7]、山桃白花山碧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Baihuashanbitao]以及2者的F1代为试材,用RAPD、AFLP标记构建了北京2—7和白花山碧桃的遗传连锁图,分别覆盖221.7 cM(7个连锁群)、1238.8 cM(12个连锁群)。其中北京2—7的连锁图包含19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7 cM;白花山碧桃的连锁图包含103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0 cM。

    2006年05期 76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一种连续测定葡萄果实糖分积累的新方法

    王振平;CARBONNEAU Alain;DELOIR Alain;

    介绍了一种测定葡萄二次生长高峰期葡萄果实糖分卸载和积累的非离体试验体系-新浆果杯法。新浆果杯是由1粒剥皮后的葡萄果实侵入盛有缓冲溶液、由注射器制成的小杯组成。利用该试验体系,水分胁迫和2.5 mmol/L对氯汞苯甲酸(pCMB)可明显抑制葡萄果实糖分卸载,而1.5 mmol/L二硫基苏糖醇(DTT)则可促进葡萄果实糖分卸载。结果表明新浆果杯法可连续测定葡萄第二生长期果实糖分积累,是研究葡萄韧皮部糖分卸载机理和内外因子对葡萄果实糖分积累影响的理想方法。

    2006年05期 770-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枇杷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吴锦程;杨向晖;林顺权;

    为研究枇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技术平台奠定基础,以来自5个不同国家43份枇杷种质为试材研究枇杷基因组AFLP反应体系。通过检测AFLP分析中DNA提取、酶切及连接、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的结果,对影响AFLP分析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建立了AFLP分析体系。利用该体系并选用EcoRI—AGG+MseI—CAC引物组合对供试材料进行扩增,获得的条带清晰可辩,说明所建立的反应体系适合于枇杷进行AFLP分析。

    2006年05期 774-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苹果新品种秦阳的选育

    高华;赵政阳;鲁玉妙;袁景军;王雷存;

    秦阳是从皇家嘎拉自然杂交实生苗中选出的苹果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198 g。果实底色黄绿着鲜红色条纹。肉质细脆,风味酸甜,品质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18%,酸含量0.38%。果实生育期103 d,7月中下旬成熟,室温可存放15 d,早果,丰产。

    2006年05期 779-7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柑橘新品种无子瓯柑的选育

    徐象华;斯金平;谢建秋;蓝云龙;曾燕如;江伟林;叶文伟;

    无子瓯柑(Citrus reticulatp Blanco cv.ougan)是从普通瓯柑中选育出的芽变单株,经多子代遗传性状观察和遗传基因鉴定,证明其遗传性状稳定。果实倒卵形,果形指数1.00,平均单果质量150 g左右,果实无子,果肉橙红色,肉质细嫩,多汁,化渣,风味甜酸适口,略带苦味。果实11月中、下旬成熟,极耐贮藏,常温下可贮藏至翌年5月,且风味不变。

    2006年05期 781-7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