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辉白;叶其蓝;
20世纪初创立的所谓"果实乃日中储水库"的理论,在70—80年代受到了挑战。反对者认为原来理论创立者所采用的是切枝试材而非完整植株,属于试验方法上的错误。他们怀疑切枝试材会迫使形成一种非自然的水势梯度,导致蒸腾的叶片能够从果实获取水分。本文报道氚水示踪法在完整植株上的试验结果,证明果实的水分完全可以被叶片抽走,此外,"去果实"和"留果实"的对比试验证明果实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叶片在昼间的缺水程度,即叶水势相对较高。作者指出果实在夜间对水分的竞争力往往超过叶片,所以结果多的果树植株反而容易受旱而死。因此,单纯把果实比喻为"储水库",作为科学用语似不恰当。
2008年04期 449-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建国;曹秋芬;曹尚银;刘丽峰;章镇;薛华柏;郭俊英;陈玉玲;
将苹果杂交种(长富2号×新红星)种子用50mg/LGA3液打破休眠,经消毒处理后接种在MS培养基上,获得无菌组培苗。以该组培苗叶片为试材,通过不同激素组合,获得适宜于植株再生的培养基为MS+NAA0.4mg/L+TDZ2.0mg/L。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Kan筛选,证明15mg/L是Kan最佳的选择。利用含AFL2基因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苹果叶片,得到转AFL2基因的阳性植株,经PCR检测,有2株出现特异性条带,证明该基因已经整合到苹果基因组中。
2008年04期 45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雯斐;李保国;齐国辉;于祎飞;李迎超;张雪梅;
为了查明果实微域环境温湿度与红富士苹果果面碎裂发生的关系,以10a生盆栽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分别采取在果实发育期搭阴棚适当遮阴、高温时期喷水降温等处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遮阴+喷水处理的果面碎裂裂果率、裂纹指数均为最低,分别为44.47%、2.98mm/cm2,对照(常规管理)的裂果率、裂纹指数均为最高,分别为88.33%、8.03mm/cm2;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的温度与果面碎裂裂果率、裂纹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与果面碎裂裂果率、裂纹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时期微域环境温湿度对果面碎裂的影响均以6月15-30日的相关系数最高。不同时间微域环境温湿度对果面碎裂的影响以12:00、14:00的相关系数较高。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果面碎裂现象越严重。
2008年04期 458-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蒋豪;汤浩茹;古英洪;张勇;罗娅;
利用RT-PCR技术,根据GenBank中梨属PGIP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梨矮化砧木S2叶片总RNA为模板,克隆到1条约1100bp的cDNA片段,将其与pMD18-Tvector连接后转化Escherichia coli JM109,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片段为梨PGIP基因,该cDNA编码33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6388ku,第1~24个氨基酸残基是信号肽。与梨属其它种中已获得的PGIP核苷酸序列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的同源性为97.5%~99.6%,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6%~99.1%。
2008年04期 462-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娟;汤浩茹;刘玲梅;
为探讨AgNO3在离体培养物形态发生中的作用,以金水和金花梨组培苗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AgNO3对梨叶片再生不定梢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mg/LAgNO3能明显提高金水叶片不定梢再生率和再生数;金花叶片不定梢再生有效促进的AgNO3为0.1~0.5mg/L。经AgNO3处理后,2品种抗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显著。在暗培养期间,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有较大幅度变化,特别是经0.1mg/LAgNO3处理后,金花叶片中POD活性及金水叶片中CAT活性增幅均高于其余3个处理。叶片中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也增加但上升幅度不及对照。在进入光培养阶段后,添加适当的AgNO3可提高叶片原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峰值,且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随之下降,但较高含量AgNO3处理易引起H2O2含量和O·2产生速率回升。虽然品种间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不完全一致,但通过比较发现0.1mg/LAgNO3对提高金花和金水叶片抗氧化物酶活性效果最佳。
2008年04期 467-472+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美桂;谢文龙;谢钟琛;施清;李健;
通过对翠冠、蜜雪梨2个早熟砂梨(Pyrus pyrifolia)主栽品种高产果园大样本群体叶片(翠冠n=115、蜜雪梨n=62)、土壤(n=277)矿质营养因子的统计分布,以及"产量等级"与元素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亚热带季风红壤地区,并以豆梨(Pyrus calleryana)为砧木条件下的2个品种的10项叶片矿质营养适宜指标,以及13项砂梨的土壤有效态营养适宜指标。并经叶片营养适宜值差异显著性检验与高接比对验证,翠冠叶片N、K适宜范围显著高于蜜雪梨。另外,经高接比对试验逆向推理,若同砧高接的不同品种营养差异显著,则它们的营养适宜范围差异也显著,否则一致。据此,蜜雪梨叶片营养诊断标准可供黄花梨参考应用。此外,所建立的土壤诊断标准可供亚热带季风红壤地区,与砧木为豆梨等背景条件相似的砂梨产区应用。
2008年04期 473-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高妍;韩明玉;赵彩平;宋健;
为建立桃的高质量遗传图谱,进一步研究桃的遗传标记,获得与桃农艺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及更多更可靠的数量性状标记(QTLs)打下基础并提供保障,以油桃品种秦光2号和曙光的91株正交F1代为试材,用Join-Map3.0软件的CP作图模型构建了桃的AFL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桃基因组1034cM,共计122个AFLP标记和2个质量性状标记(核黏离性状Ff和果肉颜色性状Yy)定位于11个连锁群上,连锁群的平均长度为94cM,每个连锁群包含2~23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8.34cM。
2008年04期 478-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赵海亮;赵文东;高东升;
以7a生曙光油桃为试材,通过冰冻低温处理枝条,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时间对桃芽的存活率、萌芽级数和活性氧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对桃芽自然休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短时间冰冻低温处理对桃芽自然休眠解除的调控效应因处理时期、处理温度和处理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而异。3个不同采样时期,短时间冰冻处理中,-4℃和-7℃处理对油桃芽休眠解除的效应不明显,桃芽中H2O2(过氧化氢)含量、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和·OH(羟基自由基)产生速率及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但-10℃、-13℃、-16℃、-19℃和-21℃各处理对油桃芽休眠解除呈正调控效应,桃芽内除SOD活性显著降低外其它指标都明显升高;但是采样时期越晚,调控效应越明显。H2O2含量、O·2和·OH产生速率的显著增加表明短时间冰冻处理可有效解除芽自然休眠,并且活性氧的迅速增加可能是短时间冰冻处理解除芽自然休眠的重要因素。
2008年04期 485-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荣宁;张守仕;彭福田;
袋控缓释肥根据果树树体较大的特性,结合果树养分需求特性,采用纸塑材料做成的控释袋包裹掺混肥料,袋上针刺微孔,利用微孔控制养分释放,达到供肥和养分需求相一致。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后袋控缓释处理土壤Nmin比撒施稳定,土壤Nmin含量维持在60mg/kg左右,养分释放缓慢、平稳,能满足幼树生长发育需要;1次撒施处理施肥2周后土壤Nmin含量达100mg/kg,随后急剧下降,8周后降至不施肥水平;2次撒施处理每次施肥2周后土壤Nmin含量达80mg/kg,即2个高峰。袋控缓释处理桃树根系含有大量的毛细根,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但不施肥处理根系分布范围最广。袋控缓释处理桃树地上部树势中庸,不旺长;撒施处理在第2次施肥前以1次撒施地上部长势最旺,第2次施肥后以2次撒施地上部长势最旺。袋控缓释处理2007年开花观察时,开花数和坐果量均最高;2008年休眠期观察时,单位枝条长度花芽数量最多。
2008年04期 49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王姣;刘崇怀;樊秀彩;孙海生;董丹;
对河南省境内桑叶葡萄(Vitis ficifolia Bge.)的形态变异水平、遗传变异水平以及分布进行了研究。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新梢、幼叶和成龄叶的17个性状中有10个性状在居群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在2.6%~54.7%,表明形态变异较丰富。SSR分析检测到6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4个,多态位点比率(PPB)为92.75%,表明桑叶葡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分别为24.05%、11.83%)。
2008年04期 496-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吴华清;吴俊;陶书田;张绍铃;
选用自交不亲和性程度不同的2个甜樱桃品种莫利和拉宾斯为试材,分别在开花前、开花当天和开花后进行莫利自花、拉宾斯自花和莫利×拉宾斯异花授粉,并于授粉后12、24、48、72、96h切取花柱,用FAA固定,荧光染色后压片观察。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花粉萌发率都以开花当天授粉的最佳,拉宾斯自交和莫利×拉宾斯的花粉管生长状况也以开花当天授粉的最佳,但莫利自交的花粉管生长状况却以花前第4天最佳,花后第4天次之,而当天授粉的最差。因此认为,甜樱桃自交不亲和程度与其雌蕊的发育状态密切相关,蕾期授粉和延迟授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甜樱桃的自交不亲和性,但蕾期授粉的作用更加明显。
2008年04期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赵德英;刘国成;吕德国;秦嗣军;马怀宇;
以甜樱桃(Prunus avium L.)红灯为试材,采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日光温室和露地条件下甜樱桃花粉行为的差异,并观察记载了授粉受精期间日光温室和露地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影响了甜樱桃的花粉行为,日光温室内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速率明显落后于露地。日光温室条件下,授粉后6h花粉萌发,120h花粉管进入子房;而露地条件下,授粉后3h花粉萌发,72h花粉管进入子房。其中,气温是影响日光温室甜樱桃授粉受精进程延缓的主要环境因子。
2008年04期 506-509+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沈玉英;
为探索越橘花粉稔性与超微结构及营养成分的关系,以灿烂、园蓝、粉蓝、杰兔和顶峰5个兔眼越橘品种的花粉为试材,运用透射电镜观察花粉结构及测定了花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越橘花粉结构中,内膜系统清晰可见,发育程度因品种而异。花前的花粉细胞核仁较大,蛋白质合成旺盛。通过花粉超微结构与营养成分间关系的分析比较表明,花粉壁的厚度、花粉细胞的蛋白质含量与花粉的萌发率没有相关性。花粉细胞的全糖和脯氨酸含量与花粉发芽率有正相关趋势。内质网发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趋势。
2008年04期 510-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卫国;易干军;刘岩;张秋明;曾继吾;
从FISH-AFLP试剂盒(PSTI/MseI型)64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AFLP选择性引物P-GAA/M-CTA、P-GAC/M-CTG、P-GAC/M-CTT、P-GAG/M-CAT、P-GAG/M-CTA、P-GAT/M-CAT、P-GAT/M-CTA、P-GAT/M-CTC,对39份菠萝种质进行了AFLP分析,都得到了清晰的多态性指纹图谱。8对引物共获得454个遗传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32个,多态性比例平均为73.1%。UPGMA聚类表明,各种质间的相似系数为0.73~0.98,说明39份菠萝种质遗传关系相对较近。依相似系数0.80的水平,将供试的39份菠萝种质分为4类。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菠萝分类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2008年04期 516-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叶;代红艳;张琪静;李贺;张志宏;
SSR引物在不同物种间具有通用性,从141对苹果属(Malus spp.)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适合于山楂属(Crataegus spp.)植物的SSR引物,并对8个种37份山楂种质资源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1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91个多态性谱带,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13个,平均为9.1个。位点杂合度为0.432~0.790,平均为0.688。10对SSR引物可以将20份山楂资源区分开,17份不能区分的资源分为3组,第1组为3个伏山楂品种,第2组和第3组分别包括大果山楂的2个和12个品种。基于SSR标记构建的聚类树状图将供试37份山楂资源分成2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6个山楂野生种,第2类群包括供试的所有伏山楂、山楂和大果山楂资源。该聚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分类一致。
2008年04期 52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刘晓丽;陈学森;张美勇;陈晓流;何天明;张立杰;张春雨;
以新疆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及部分栽培品种共80份种质材料为试材,利用来自黑核桃的7对SSR引物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7对引物多态性带比率为92.3%~100%,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及栽培品种3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325、0.3085、0.305,香农系数分别为0.3361、0.4669、0.4646,多态性带百分率分别为56.52、95.83、86.84%,表明3个核桃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指标均显示喀什群体的最高、伊犁的最低;从3个群体中随机选出10个株系或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所有参试株系或品种相互交叉,说明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和栽培品种之间存在基因渗透和交流(基因流Nm=2.0934);讨论了伊犁野核桃、喀什实生核桃和栽培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研究结果为"我国是世界栽培核桃的起源中心之一"的论断进一步提供了分子证据。
2008年04期 526-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艾力江·麦麦提;齐曼·尤努斯;公勤;
以1a生尖果沙枣实生苗为材料进行不同程度的NaCl胁迫处理,研究其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胁迫的不同时期,各处理膜透性的变化呈增加的趋势,且随时间的延长各处理中叶片的膜透性也逐渐增大。整个处理过程中,MDA含量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表明脂质过氧化反应水平较低。各处理中SOD和CAT活性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NaCl胁迫30d,随盐度的加重其活性达到最大值。另外,胁迫20d以内,POD活性随NaCl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并相同的处理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降低。经相关性分析可知,尖果沙枣的膜透性、MDA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表明尖果沙枣细胞膜透性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有关,也与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
2008年04期 53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韩艳丽;张绍铃;吴俊;吴华清;肖家欣;
以成熟的丰水梨果实为材料,研究了常温条件下0.01%、0.05%和0.15%溶菌酶涂膜处理对丰水梨果实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20d后,溶菌酶处理能显著降低果实的失重率、烂果率和呼吸强度,平均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5%、19.8%和12.2%;溶菌酶处理能有效维持丰水梨果实的内在品质,经溶菌酶处理的丰水梨果实硬度、抗坏血酸(VC)含量平均比对照分别高出0.47kg/cm2和3.5mg/kg,可滴定酸和还原糖含量平均比对照分别高6.6%和9.8%;溶菌酶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果实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显著抑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降低,贮藏20d后,SOD、CAT活性平均比对照分别高57.1%、37.1%。在3种溶菌酶浓度中,以0.05%浓度溶菌酶涂膜处理效果最好。
2008年04期 537-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王丰;马跃;高秀岩;张志宏;
从沈阳农业大学草莓试验园的发病草莓植株上分离获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以6个草莓主栽品种为试材,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点滴接种、菌片接种和喷雾接种3种方法均能使供试草莓植株感染炭疽病,其中以喷雾接种法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据此建立了草莓对炭疽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以菌悬液在植株6叶期喷雾接种,接种适宜孢子量1.0×105个/mL,保湿时间48h,接种后5d调查叶片病情和接种后7d调查叶柄及匍匐茎病情。草莓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红颜属感病品种,丰香表现中感,哈尼、新明星表现中抗,而玛利亚和吐德拉抗性较强,此结果与其生产上的表现基本一致。
2008年04期 542-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侯丽霞;何启伟;赵双宜;焦自高;王崇启;董玉梅;
蔗糖磷酸合成酶在甜瓜果实蔗糖合成途径中起关键性的调节作用,克隆该基因并导入甜瓜低糖自交系,可改良甜瓜果实品质创新优良种质。从甜瓜幼苗叶片提取总RNA,利用RT-PCR与Southern blot方法相结合,重组子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PCR验证以及测序同源性比较,克隆到基因的5’(2859bp)和3’(852bp)。应用高保真Taq聚合酶PCR拼接蔗糖磷酸合成酶完整cDNA序列3692bp,该片段与GenBank中其它植物基因序列具有97% ̄99%的同源性,登录号DQ364058。应用BamHⅠ、KpnⅠ、BglⅡ限制性酶切获得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ROK2及基因的线性片段,通过T4连接酶反应,构建了以CaMV35S为启动子,以Tnos为终止子的工程载体pROK-SPS,该载体含有Npt-II选择标记基因。
2008年04期 548-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徐志红;徐永阳;刘君璞;孙治强;
利用形态学分类方法、AFLP技术对甜瓜育种资源及品种进行分类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形态学聚类分析将31份材料分为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厚皮甜瓜又可分为网纹甜瓜、早熟、晚熟厚皮甜瓜3组,选育的新品种大部分被划分在早熟组。利用AFLP技术的聚类分析表明,6对引物共扩增产生524条扩增带,多态性带的比率为76%,聚类分析将之分为5大组:包括根据生态区域划分的3组薄皮甜瓜、厚皮甜瓜、网纹甜瓜,但网纹甜瓜并不包括所有有网纹的瓜。试材的亲缘关系为:长江中下游的薄皮甜瓜与厚皮甜瓜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华南薄皮甜瓜、东北薄皮甜瓜、网纹甜瓜。说明AFLP用于检测差异性不大的甜瓜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有效,这些结果有助于确定育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04期 552-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李桂琴;李会宣;许冬倩;刘坤;张玉星;
以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果皮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已经发表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克隆得到鸭梨多酚氧化酶编码区序列,将此核酸序列克隆到载体pGEM-T,酶切鉴定后测序,结果表明该段序列含有1782个核苷酸,编码593个氨基酸。对鸭梨多酚氧化酶基因片段的一致性分析和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沙梨(Pyrus pyrifolia,AB056680)、苹果(Malus domestica,L29450)、李(Prunuss alicina,AY866432)以及杏(Prunus armeniaca,AF020786)的一致性分别为99%、96.3%、82%和51.4%,绘制的进化树和形态学分类地位相一致。将该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9b上,获得的重组子命名为pET39b-PPO,热激法转化表达受体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用IPTG进行诱导。SDS-PAGE分析表明,PPO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被诱导表达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66ku,检测表明具有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2008年04期 57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孟凤;郁松林;郑强卿;刘冬冬;李鹏程;何娟;
以1a生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甜菜碱(GB)对提高葡萄幼苗抗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GB均能显著降低葡萄幼苗叶片脯氨酸的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维持较低的膜透性,提高葡萄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从而提高了葡萄幼苗的抗高温胁迫能力。证明GB对减轻高温胁迫引起的伤害,提高葡萄幼苗的抗热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所设4种GB浓度中以5.0mmol/L处理效果为佳。
2008年04期 58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师校欣;杜国强;贺柱;徐洪海;
以优良无核葡萄品种莫利莎、皇家夏天为试材,分别从外植体类型、叶片接种部位、接种方式及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不定芽再生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品种葡萄试管苗离体叶片切割后接种较节间和叶柄容易诱导不定芽再生;将叶片切分为叶尖、叶中、叶基部叶块分别接种,其不定芽再生能力没有差异;取自培养30~50d继代苗上的叶片,其不定芽再生效果相同;叶块以近轴面或远轴面接触培养基的接种方式对不定芽再生影响不大,不过叶片远轴面贴近培养基接种,产生的愈伤组织状态较好;25℃左右小幅变温或恒温的条件能诱发2个葡萄品种产生较多的不定芽;葡萄不定芽再生须经黑暗培养或弱光培养,暗培养时间在2周与4周之间再生效果差异不显著。
2008年04期 585-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喜叶;李明;李晓燕;赵改荣;韩礼星;黄贞光;齐秀娟;李玉红;
以欧洲甜樱桃优良矮化砧木CAB-6p试管苗幼嫩叶片为试材,从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叶片生理状态和培养基中琼脂用量等方面对影响离体叶片再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B-6p试管苗幼嫩叶片以WPM为基本培养基再生效果最好,明显优于QL和DKW培养基,1/2MS培养基再生效果最差;最佳激素配比是BA2mg/L+IAA2mg/L,用IBA或NAA替代IAA出现愈伤组织生长量大但再生率低;CAB-6p试管苗顶部新发出合拢的幼嫩叶片再生能力最高,半展开的幼嫩叶片和完全展开的幼嫩叶片未能再生植株;用4.5g/L琼脂配制偏软的再生培养基明显有利于提高离体叶片的再生效率。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建立CAB-6p试管苗幼嫩叶片高效离体再生技术体系,再生率可稳定地保持在90%左右,平均每叶再生4~5芽。
2008年04期 589-592+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刘丙花;姜远茂;彭福田;赵凤霞;王海云;赵林;
以9a生红灯甜樱桃(Prunus avium L.)为试材,对其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果肉及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甜樱桃果肉及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与其果实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果实发育第Ⅰ速长期(盛花后5~15d),果肉中生长促进型激素(ZRS、IAA和GAS)含量均较高,进入硬核期(盛花后15~25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IAA和GAS均降到最低值,随果实的第Ⅱ次速长果肉中ZRS、IAA和GAS含量均迅速增加且分别出现最大值;与之相反,种子中ZRS、IAA和GAS含量在第Ⅰ、Ⅱ速长期较低,在硬核期含量最高,这与甜樱桃果实及种子的生长规律相吻合。果肉中ABA含量分别在盛花后5、15和35d出现高峰,与甜樱桃的落果(花)时期基本一致。
2008年04期 593-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 ] - 霍妙娟;魏岳荣;胡家金;黄秉智;易干军;
用含质粒载体pCAMBIA130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贡蕉(Musa A A Pisang Mas cv. Mas)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通过测定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对转化初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处于对数期的胚性悬浮细胞和D600nm为0.2的菌液混合,在室温、8000r/min离心5min,然后在110r/min的旋转摇床上摇5min,在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上共培养8d,瞬时表达率达到最高值25.30%。
2008年04期 597-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萍;刘立云;董志国;冯美利;李艳;唐龙祥;
以海南4个主栽椰子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品种嫩果椰水基本性状间及椰水中的矿质元素(K、Ca、Na、Mg、Fe、Mn、Cu、Zn)含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嫩果椰子水的pH平均值为5.50~5.5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5.60%~7.75%;测定的8种矿质营养元素中,K含量最高,达355.93mg/kg,Na为32.70mg/kg,Ca为6.36mg/kg,Mn为2.67mg/kg。各品种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3个矮种椰子品种均具有各自特点,均可作为嫩果椰子品种发展,可根据不同特色矮种椰子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规模栽培矮种椰子,发展海南热带旅游观光农业。
2008年04期 601-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郭先霞;宋文东;朱圣文;蒙运英;黄洁静;陈煜藩;
为了给香蕉皮变废为宝加以更广泛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提取过挥发油后的香蕉皮为材料,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酸。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定出了21种成分及各种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香蕉皮脂肪酸中十六碳酸(Hexadecanoic acid)的含量最高,为45.90%,2种必需脂肪酸a-亚麻酸((Z,Z,Z)-9,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和亚油酸((Z,Z)-9,12-octadecadienoic acid)的含量分别为20.75%和19.56%。
2008年04期 604-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眭顺照;张倩;罗江会;曾顺德;张超;吴纯清;
为研究柚苦味形成的分子机理,以梁平柚为材料,采用PCR和RT-PCR技术扩增获得了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葡萄糖转移酶(LGT)基因CmLGT的DNA序列和cDNA序列。cDNA长1536bp,推测的编码蛋白CmLGT包含511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57.5ku,具有1个含有44个氨基酸残基的UDP-葡萄糖结合域(UDP-glucose Binding Domain),2个含有4个氨基酸残基的保守糖基化位点。扩增得到的CmLGT基因DNA和cDNA存在26个碱基的差异,可能是DNA和cDNA分别进行扩增时,其模板为同一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造成的。
2008年04期 607-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依林;陶万强;张志勇;王吉腾;杨宝东;张民照;王合;
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标对北京顺义地区有机化梨园3个不同栽培区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园区内,不同栽培区节肢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在整个生长季中的动态变化较一致,而优势度出现了明显的时序差别。群落个体数稀植区在大部分时间内均高于其它2区。3个区的主要优势害虫及其天敌在发生时间和数量上有一定差异,早春密植区木虱发生数量较大,稀植区中砂潜、金龟子类害虫以及步甲、蜘蛛类天敌数量相对丰富,入秋后稀植区木虱发生量最大,密植区最小。据此,对主要害虫综合防治体系建立提出了讨论意见。
2008年04期 61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