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晨晨;刘俐君;鲁晓燕;
【目的】筛选新疆野苹果响应NaCl胁迫相关基因。【方法】以新疆野苹果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对150 mmol·L~(-)处理48 h后的新疆野苹果幼苗叶片及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对照相比,NaCl处理48 h时,新疆野苹果幼苗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为3 364个,其中1 745个DEGs在盐胁迫响应中上调表达,1 619个DEGs下调表达;根系中差异表达基因为3 808个,其中1 057个DEGs在盐胁迫响应中上调表达,2 751个DEGs下调表达。新疆野苹果叶片和根系中所共有的差异基因有2 095个得到注释,这些基因共涉及44个Pathway,富集最显著的Pathway主要有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丙酮酸代谢等。【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和qRT-PCR验证发现,新疆野苹果受到NaCl胁迫后,在糖酵解过程中TPI、FBPase、pckA、PPDK等基因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糖酵解途径在新疆野苹果应答NaCl胁迫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2020年07期 v.37 951-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1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 孙立方;柯甫志;聂振朋;王平;孙建华;徐建国;
【目的】明确柑橘针刺和枝的差异代谢物,探究二者差异发育的调控因素,为深入研究针刺发育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枸头橙’(Citrus aurantium L.‘Goutou’ Sour Orange)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针刺和枝内部组织结构差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检测并筛选针刺和枝的差异代谢物。【结果】柑橘枝内表皮细胞存在分泌道、叶或侧枝原基细胞,而针刺中则无。共筛选到针刺和枝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38种,枝中上调代谢物81种,下调代谢物57种,以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和多酚类等次生代谢物为主。差异代谢物注释到74条通路上,主要富集通路包括代谢通路、次生代谢物合成和黄酮(黄酮醇)类合成等路径。【结论】柑橘针刺和枝内部组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明确了二者之间以次生代谢物为主的差异显著代谢物及其主要注释通路,表明次生代谢物在针刺和枝的差异发育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为深入研究针刺发育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20年07期 v.37 962-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谭伟;邹琴艳;张岩;吴帅;赵遵乐;李晓梅;赵旗峰;李庆亮;
【目的】探索基于果实品质筛选酿酒葡萄杂交F_1代优系的方法。【方法】以‘2-1-3’ב阿列尼’、‘2-1-3’ב宝石解百纳’2个酿酒葡萄杂交组合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共74份成熟期果实为材料,连续4 a(年)对22个果实主要品质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出优系。【结果】69份杂交F_1代与亲本、对照品种成熟期果实22个品质性状指标有差异,除果皮总酚含量无F_1代介于对照品种‘赤霞珠685’与‘美乐181’之间外,其余21个指标有1~36份F_1代介于对照品种之间,果皮单宁含量仅31-5-2-2介于对照品种之间。对74份材料的22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2.26%、26.25%、15.20%、11.58%,累计贡献率达85.28%。根据22个品质指标和4个主成分值,对69份F_1代和亲本、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田间观察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单系2份,为31-5-2-1、44-6-7-1。【结论】对葡萄杂交F_1代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简化酿酒葡萄杂交后代果实品质的评价指标,对酿酒葡萄杂交后代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出杂交优系,为今后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方法。
2020年07期 v.37 971-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旭;朱珍珍;孙鲁龙;李凤龙;韦德闯;朱佳顺;樊良栋;赵政阳;
【目的】筛选在甘肃陇东地区适宜‘长富2号’苹果树体安全越冬的抗寒矮化中间砧,并初步确立不同矮化中间砧‘长富2号’苹果抗寒性鉴定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以9种不同矮化中间砧(SH_1、SC_1、SH_6、SH_(38)、M_(26)、M_7、M_9、T_(337)、JM_7)‘长富2号’(‘长富2号’/中间砧/新疆野苹果)的1 a(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35、-40℃)处理下枝条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花青苷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分析各抗寒相关指标变化趋势。【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9种中间砧‘长富2号’的REC、可溶性糖含量、MDA呈现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花青苷含量以及SOD、POD和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了各中间砧‘长富2号’半致死温度(LT_(50)),SH6中间砧‘长富2号’LT_(50)最低,为-35.293℃,JM_7中间砧‘长富2号’LT_(50)最高,为-23.759℃;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方法成功应用于综合鉴定各中间砧‘长富2号’的抗寒性。【结论】不同中间砧‘长富2号’抗寒性可划分为3类:第1类为SH_6、SH_1、SH_(38)、SC_1,抗寒性最强;第2类为M_7、M_(26)、M_9,抗寒性较强;第3类为JM_7、T_(337),抗寒性较弱。
2020年07期 v.37 985-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郭松涛;张亚红;李琴;张晓丽;付玉芳;刘帅;
【目的】通过研究宁夏地区设施葡萄品种的需冷量、需热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筛选出适合估算该地区设施栽培葡萄需冷量、需热量的估算模型,为设施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宁夏地区设施栽培常用的8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利用3种需冷量估算模型(≤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模型)和6种需热量估算模型(生长度小时模型、有效积温模型、最大积温模型、温度最大值累计模型、平均温度累计模型和热量模型)估算3 a(年)内各品种休眠期需冷量和萌芽期需热量;比较不同估算模型对估算结果的年际间变异系数,探究需冷量与需热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宁夏地区设施栽培葡萄需冷量因品种不同差异较大,其中‘汤姆逊’品种需冷量最高,‘白宝石’品种需冷量最低,3 a内8个葡萄品种需冷量依次为‘汤姆逊’>‘6-12’>‘红地球’>‘维多利亚’>‘红十月’>‘贵妃玫瑰’>‘奥古斯特’>‘白宝石’;品种间需热量差异较小,其中‘白宝石’品种需热量最高,‘红地球’品种需热量最低,3 a内8个葡萄品种需热量依次为‘白宝石’>‘贵妃玫瑰’>‘维多利亚’>‘6-12’>‘奥古斯特’>‘红十月’>‘汤姆逊’>‘红地球’。对于供试葡萄品种需冷量的估算,犹他模型效果最好,3 a内的变异系数为5.66%;对于需热量的估算,以生长度小时模型最为稳定,3 a内的变异系数为3.83%。尽管葡萄需冷量和需热量均与其浆果成熟期无必然联系,但无论以何种模型估算需冷量与需热量,二者之间都呈负相关。【结论】宁夏地区以犹他模型估算品种需冷量、生长度小时模型估算品种需热量最适宜;需冷量与需热量之间呈负相关。
2020年07期 v.37 997-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韩蓓蓓;李东;许伟峰;张颢;马耀绒;尹贞钤;
【目的】进一步掌握陕西省优质‘冬枣’气候优生区的地域分布特征。【方法】采用1981—2018年全省98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数据资料,结合‘冬枣’生物学特性,选取影响全省‘冬枣’生长发育的关键气候因子作为全省‘冬枣’气候优生区区划因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隶属函数,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三维二次趋势面法分区建立各区划因子模型,利用GIS绘制优生区区划因子的单因子细网格图层,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全省‘冬枣’气候优生区区划图,按照优生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将全省分为四个区。【结果】‘冬枣’种植的气候优生区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关中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平原地带,陕北黄河沿线各县海拔低于900 m的浅山地带,呈径向分布‘;冬枣’种植的气候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陕北的西部各县、陕南秦巴山区及秦岭山脉沿线海拔较高地区。【结论】陕西省‘冬枣’优生区和适宜种植区主要位于渭南市、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鄠邑区、三原、泾阳、蓝田、周至的北部,府谷、神木、佳县、米脂、绥德、吴堡、清涧等低海拔地区,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资源配置优势明显,适宜规模种植,建议在此区优先发展‘冬枣’种植产业。另外,影响此区‘冬枣’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果实成熟期的连阴雨及秋淋,应重点防御。
2020年07期 v.37 1008-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石天磊;李晓颍;左波;徐平;张立彬;申艳红;
【目的】以8份核桃资源为材料,分析核桃坚果的主要香气物质及其构成特点,明确品种间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核桃核仁的香气成分。用3-辛醇进行标定,计算香气物质的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60 min是核桃香气成分萃取的最佳条件。定量分析8份核桃资源共检测到29种化合物,其中醛类物质11种,烷烃类物质4种,醇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3种,酚类物质1种,酸类物质4种,其他物质3种。8份核桃资源坚果的香气物质以醛类和烷烃类物质为主。不同核桃类型香气成分差异明显,石门核桃‘、辽宁1号‘’香玲’以醛类物质为主,‘清香’以烷烃类为主;香气浓郁的石门核桃中壬醛和(E,E)-2,4-十一烷二烯醛含量丰富。【结论】研究优化并建立了核桃香气成分测定方法,成功测定了8份核桃资源的香气成分构成,为核桃香气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07期 v.37 1016-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于会丽;徐国益;路绪强;张俊杰;邵微;任言;邓云;司鹏;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对连作西瓜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西瓜‘中蜜一号’及其根际土壤为试材,设置枯草芽孢杆菌(T1)、酵母菌(T2)及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T3)、对照(不施菌剂,CK)四个处理。【结果】与对照相比,菌剂处理后连作障碍发病率降低;根际微生物区系特征由真菌为主型向细菌为主型转变,微生物活性、功能多样性增高;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碳源利用率降低,多酚类利用率增高;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高;果实中部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高。三因素主成分分析显示T3得分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果实中部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与羧酸类、多酚类碳源利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菌剂处理能够改善连作西瓜根部土壤微环境、降低连作障碍发病率,提高产量与果实品质,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混和处理效果最佳。
2020年07期 v.37 1025-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高宁宁;李晓慧;康利允;常高正;梁慎;徐小利;李海伦;王慧颖;赵卫星;
【目的】对厚皮甜瓜未受精子房诱导单倍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植物遗传理论研究及实际育种提供新材料和技术支持。【方法】以3个厚皮甜瓜品种为试材,对甜瓜未受精子房进行离体培养,比较不同基因型、不同栽培季节、不同热激时间、不同的接种方式和不同激素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激素对胚状体成苗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基因型甜瓜中,‘将军玉’的胚状体发生频率最高,为38.3%,夏播材料的诱导频率高于春播材料,35℃黑暗热激处理接种材料3 d出胚率最高,子房横切或纵切对胚状体诱导影响不大,MS培养基在含0.03 mg·L~(-1)TDZ基础上添加0.2 mg·L~(-1)KT、0.01 mg·L~(-1)IAA和15%椰汁出胚率最高,为46.7%,在添加0.2 mg·L~(-1)KT的MS培养基上,胚芽伸长较快。研究所获得的再生植株群体较为复杂,包括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混倍体等多种类型。【结论】不同基因型甜瓜材料和不同栽培季节对胚状体的诱导率有很大影响,35℃黑暗热激处理离体子房3 d出胚效果最好,最佳的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0.03 mg·L~(-1)TDZ+0.2 mg·L~(-1)KT+0.01 mg·L~(-1)IAA+15%椰汁。
2020年07期 v.37 1036-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5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彭宇鸿;傅敏;胡红菊;黄新忠;洪霓;王国平;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梨产区造成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致病力分化状况并建立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梨的枝条、叶片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果生炭疽菌的强致病力菌株PAFQ32,通过比较各处理的测定效果筛选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并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观测和致病类型划分,分析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其地理来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梨枝条、叶片和果实对果生炭疽菌致病力的观测结果显示,梨叶片经针刺后接种菌丝块的测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供试菌株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的111个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强致病力菌株17个(15.3%);中等致病力菌株89个(80.2%);弱致病力菌株5个(4.5%)。不同地理来源的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有异。【结论】果生炭疽菌的菌丝块针刺接种梨叶片的方法,可用于其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导致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群体。
2020年07期 v.37 1046-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7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慧;田长平;冯媛媛;沈颖;李昕;王利平;孙庆田;
【目的】调查不同繁育方式获得樱桃苗木的病毒携带情况,为今后樱桃苗木最适繁育方式的选择以及苗木无毒化栽培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取对角线五点取样法随机采集中国樱桃实生苗、樱桃砧木扦插苗、甜樱桃实生苗的样本各30份,樱桃砧木组培苗60份,采用RT-PCR法对6种病毒进行检测。【结果】6种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经序列分析证明,6种病毒片段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病毒核苷酸序列有较高一致性。本实验田间随机取样的中国樱桃实生苗、樱桃砧木扦插苗、樱桃砧木组培苗、甜樱桃实生苗的带毒率分别为86.67%、70.00%、0%和76.67%。中国樱桃实生苗样本植株带毒率为86.67%,单独侵染PNRSV的比例较高,为53.33%;樱桃砧木扦插苗的样本中樱桃坏死锈斑病毒(CNRMV)、李属坏死斑病毒(PNRSV)和樱桃绿环斑驳病毒(CGRMV)检出率分别为36.67%、26.67%和20.00%,这3种病毒樱桃扦插苗田间携带率较高;甜樱桃实生苗的田间带毒率为76.67%,其中95.66%为樱桃病毒A(CVA)单独侵染;从两个不同产区所取樱桃砧木组培苗(共60份样品)未检测到樱桃常见6种病毒。【结论】中国樱桃实生苗与砧木扦插苗的田间带毒率均较高,分别为86.67%和70.00%。甜樱桃种子不可默认为无病毒携带,反而极易感染与传播樱桃病毒A(CVA),并非无毒苗最佳繁育材料。
2020年07期 v.37 1057-1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昕昊;王鹏飞;李建平;杨欣;边永亮;
【目的】探究不同送风方式果园喷雾机施药的雾滴分布效果,为果园风送喷雾机风送系统的设计、果农的选型和使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取涡轮风送喷雾机、塔型风送喷雾机和圆形风送喷雾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对其雾滴沉积特性和冠层分布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雾滴沉积密度和雾滴在冠层中和叶片正反面的分布情况。【结果】1)在相同作业情况下,涡轮风送喷雾机较塔型风送喷雾机和圆形风送喷雾机分别节省约36%和33.3%的药液量;2)三种机型中下层雾滴分布集中,差异在17.28%~29.51%,而涡轮风送喷雾机的上层明显少于另外两种机型,较另外两种机型差异在66.65%~69.03%;3)涡轮风送喷雾机的叶面叶背雾滴密度差异是9.60%,另外两种机型差异分别为39.48%和42.70%,;4)涡轮风送喷雾机、塔型风送喷雾机和圆形风送喷雾机在南北向雾滴沉积密度集中在95~119滴·cm~(-2)。【结论】涡轮风送喷雾机药液消耗量少,漂移量低,对果品质量影响更小,更适合现代果园喷雾机的整体要求。
2020年07期 v.37 1065-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0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曾文芳;牛良;王志强;潘磊;鲁振华;崔国朝;
‘中桃9号’是以大果晚熟、耐贮运桃品种‘秦王’为母本,早熟、耐贮油桃优系‘99-37-46’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该品种果实圆形,端正,平均单果质量255 g,大果350 g以上。果皮底色浅绿白,成熟时全面着红色,间有条状斑块。果肉白色,硬度高,纤维少,风味甜,皮下花色苷多。果实汁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2.8%,总酸含量0.21%,维生素C含量8.02 mg·100 g~(-1)。果核椭圆形,中等褐色,黏核。郑州地区3月下旬开花,6月中下旬果实成熟,11月上中旬落叶。生长势中强,成花易,自花结实,以中果枝结果为佳。‘中桃9号’在河南省各桃产区表现出较好的栽培适应性,其他地区需引种试验。
2020年07期 v.37 1098-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力荣;陈昌文;朱更瑞;方伟超;曹珂;王新卫;赵佩;王小丽;
‘中油蟠7号’是通过多代杂交聚合选育出的中熟黄肉油蟠桃新品种,其母本为单株‘98-4-32’,父本为油蟠桃优异种质‘砧1-3’油蟠桃。果实大,平均单果质量250 g,大果400 g,果实平整、厚度大,底色黄,果面近全红;果肉黄色,硬溶质;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黏核;花为铃形,花粉多,自花结实;在郑州地区果实7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约115 d。
2020年07期 v.37 1102-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方波;赵倩;黄明;唐君;蔡智勇;张勋;刘家红;谭平;
‘宛青’是从巫山脆李实生种群中选育出来的优质晚熟青脆李新品种。该品种树势较旺,萌芽力与成枝力强,枝条分支角度较大,树姿半开张,在重庆巫山,花芽3月上旬萌动,3月下旬进入盛花期,花期10 d左右,叶芽3月下旬开始萌动并进入展叶期,11月中下旬进入落叶期。树体营养生长持续约240 d;果实8月上旬成熟,比本地巫山脆李晚熟30~40 d,果实发育期约130 d,果实扁圆形,果尖略凹入,梗洼浅,缝合线浅,果实较对称,果皮绿色,偶着少量红色,果粉较厚,平均单果质量34.9 g,离核,果肉淡黄或黄色,果肉肉质硬脆,汁多,纤维极少,风味酸甜,果实成熟后无涩味;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6.4%,可溶性糖含量8.42%、可滴定酸含量0.67%、维生素C含量7.64 mg·100 g~(-1);1 a(年)生嫁接苗定植后2 a即可结果,4 a后进入盛果期,5 a生树平均株产24.5 kg。该品种适宜在重庆三峡库区相似生态区栽培。
2020年07期 v.37 1106-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