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学报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电话:0371—63387308
    0371—65330928
邮箱:guoshuxuebao@caas.cn

银行汇款(审稿费、版面费)

开户行: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管城支行

账 号: 16045601040002497

开户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郑州果树研究所

附言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发票信息请发编辑部邮箱)。

访问量:904294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 基于荧光SSR分析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17个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高源;王大江;王昆;丛佩华;李连文;朴继成;

    【目的】为探讨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程度,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新收集的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17个种798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方法】筛选19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检测苹果属植物17个种的多态性,利用GenAlEx 6.501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利用GenepopV4和Fstat293分析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使用STRUCTURE 2.3.4进行贝叶斯聚类并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500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6.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309,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81和0.886,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545。山荆子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最多,为19.947;中国苹果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9.585和2.418;13个种群内遗传变异占93%,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7%,遗传变异不显著(p> 0.001)。楸子和中国苹果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低,为0.006;变叶海棠和湖北海棠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为0.253。【结论】17种苹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前人对苹果属植物野生种的研究。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种群内,各种群间有基因交流,但同时又抵制了由于基因漂变而导致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新疆野苹果和山荆子可能参与了部分中国苹果的演化过程,除此之外,八棱海棠也可能参与了部分中国苹果的起源演化过程。

    2020年11期 v.37 1611-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荧光SSR分析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17个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高源;王大江;王昆;丛佩华;李连文;朴继成;

    【目的】为探讨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程度,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对新收集的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17个种798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方法】筛选19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检测苹果属植物17个种的多态性,利用GenAlEx 6.501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种群间的分子变异(AMOVA),利用GenepopV4和Fstat293分析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使用STRUCTURE 2.3.4进行贝叶斯聚类并分析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19对SSR引物共检测出500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6.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309,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81和0.886,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545。山荆子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最多,为19.947;中国苹果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9.585和2.418;13个种群内遗传变异占93%,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仅占7%,遗传变异不显著(p> 0.001)。楸子和中国苹果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低,为0.006;变叶海棠和湖北海棠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为0.253。【结论】17种苹果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前人对苹果属植物野生种的研究。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种群内,各种群间有基因交流,但同时又抵制了由于基因漂变而导致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新疆野苹果和山荆子可能参与了部分中国苹果的演化过程,除此之外,八棱海棠也可能参与了部分中国苹果的起源演化过程。

    2020年11期 v.37 1611-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菠萝TC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成花诱导阶段的表达谱分析

    阮城城;胡福初;罗志文;王祥和;郭利军;李玉静;范鸿雁;韩冰;陈哲;张治礼;

    【目的】筛选并分析菠萝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基因家族,为菠萝TCP基因在乙烯利诱花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台农16号’菠萝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系统地分析该基因家族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共线性、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RNA-Seq数据,并通过qRTPCR分析该基因家族在成花诱导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共鉴定出9个菠萝TCP基因,均含有TCP结构域,系统进化将其划分为PCF、CIN和CYC/TB1三个亚家族。菠萝TCP基因家族的扩增与全基因组倍增事件无关,不存在片段复制和串联复制事件。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AcTCP2、AcTCP5~AcTCP9均含有乙烯响应元件。表达谱分析表明,AcTCP对乙烯利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花芽分化时期,AcTCP1、AcTCP3、AcTCP7和AcTCP8在茎尖中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上调,分别约为0时期的8.15、18.0、14.6和7.91倍。【结论】鉴定并分析了AcTCP基因家族成员信息,发现AcTCP1、AcTCP3、AcTCP7和AcTCP8在花芽分化时期高度表达,AcTCP3在乙烯利处理1 h后显著上调,表明其可能与乙烯利诱导菠萝成花过程密切相关。

    2020年11期 v.37 1623-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菠萝TC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成花诱导阶段的表达谱分析

    阮城城;胡福初;罗志文;王祥和;郭利军;李玉静;范鸿雁;韩冰;陈哲;张治礼;

    【目的】筛选并分析菠萝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基因家族,为菠萝TCP基因在乙烯利诱花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台农16号’菠萝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系统地分析该基因家族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共线性、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RNA-Seq数据,并通过qRTPCR分析该基因家族在成花诱导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共鉴定出9个菠萝TCP基因,均含有TCP结构域,系统进化将其划分为PCF、CIN和CYC/TB1三个亚家族。菠萝TCP基因家族的扩增与全基因组倍增事件无关,不存在片段复制和串联复制事件。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AcTCP2、AcTCP5~AcTCP9均含有乙烯响应元件。表达谱分析表明,AcTCP对乙烯利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花芽分化时期,AcTCP1、AcTCP3、AcTCP7和AcTCP8在茎尖中的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上调,分别约为0时期的8.15、18.0、14.6和7.91倍。【结论】鉴定并分析了AcTCP基因家族成员信息,发现AcTCP1、AcTCP3、AcTCP7和AcTCP8在花芽分化时期高度表达,AcTCP3在乙烯利处理1 h后显著上调,表明其可能与乙烯利诱导菠萝成花过程密切相关。

    2020年11期 v.37 1623-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草莓果实花色苷合成途径相关结构基因及FaMYB10表达模式差异分析

    宋盼;赵凤莉;宋艳红;赵倩倩;李刚;赵霞;刘丽锋;周厚成;

    【目的】分析不同颜色草莓果实中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与FaMYB10的表达差异,以及FaMYB10转录调控的功能验证。【方法】以栽培草莓‘红颜‘’小白’和‘白雪公主’为试材,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花色苷合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qRT-PCR验证,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35S::FaMYB10过表达载体,通过离体果实瞬时转化验证其在果实花色苷合成调控中的作用。【结果】从3个品种不同时期果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8个参与果实花色苷合成的候选基因,包括FaPAL、FaCHI、FaCHS、FaDFR、FaANS、FaUFGT、Fa3GT和FaGST,这8个候选基因在‘红颜’和‘小白’成熟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白雪公主’,基因表达模式与3个品种果实花色苷的合成积累模式相一致。qRT-PCR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成熟期FaMYB10在‘白雪公主’和‘小白’果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红颜’,其表达模式与转录水平变化一致。‘小白’FaMYB10-XB基因编码区序列存在2种类型,其中FaMYB10-XB-2插入序列GA‘;白雪公主’FaMYB10-SW编码区序列具有ACTTATAC插入。果实瞬时过表达结果证明FaMYB10可增加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结论】不同表型果实在各个时期,果实总花色苷含量水平有显著差异;8个候选基因中,FaCHI、FaDFR、FaANS和FaGST在果实发育成熟中,白果类型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红果类型,推测其可能是参与果实花色苷合成途径的关键结构基因;然而,白果类型FaMYB10的表达水平却显著高于红果类型;果实瞬时转化证明FaMYB10是不同颜色果实花色苷合成的关键正调控因子,但FaMYB10序列突变使其调控功能丧失,可能是白果类型花色苷积累缺失的原因。

    2020年11期 v.37 1636-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6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草莓果实花色苷合成途径相关结构基因及FaMYB10表达模式差异分析

    宋盼;赵凤莉;宋艳红;赵倩倩;李刚;赵霞;刘丽锋;周厚成;

    【目的】分析不同颜色草莓果实中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与FaMYB10的表达差异,以及FaMYB10转录调控的功能验证。【方法】以栽培草莓‘红颜‘’小白’和‘白雪公主’为试材,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花色苷合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qRT-PCR验证,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35S::FaMYB10过表达载体,通过离体果实瞬时转化验证其在果实花色苷合成调控中的作用。【结果】从3个品种不同时期果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8个参与果实花色苷合成的候选基因,包括FaPAL、FaCHI、FaCHS、FaDFR、FaANS、FaUFGT、Fa3GT和FaGST,这8个候选基因在‘红颜’和‘小白’成熟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白雪公主’,基因表达模式与3个品种果实花色苷的合成积累模式相一致。qRT-PCR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成熟期FaMYB10在‘白雪公主’和‘小白’果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红颜’,其表达模式与转录水平变化一致。‘小白’FaMYB10-XB基因编码区序列存在2种类型,其中FaMYB10-XB-2插入序列GA‘;白雪公主’FaMYB10-SW编码区序列具有ACTTATAC插入。果实瞬时过表达结果证明FaMYB10可增加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结论】不同表型果实在各个时期,果实总花色苷含量水平有显著差异;8个候选基因中,FaCHI、FaDFR、FaANS和FaGST在果实发育成熟中,白果类型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红果类型,推测其可能是参与果实花色苷合成途径的关键结构基因;然而,白果类型FaMYB10的表达水平却显著高于红果类型;果实瞬时转化证明FaMYB10是不同颜色果实花色苷合成的关键正调控因子,但FaMYB10序列突变使其调控功能丧失,可能是白果类型花色苷积累缺失的原因。

    2020年11期 v.37 1636-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6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栽培·生理·生态

  • 外源钙对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付璐璐;王小非;康慧;张婷婷;郝玉金;

    【目的】探究钙素施用量对平邑甜茶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最适宜施钙量。【方法】以正常浓度氮(3.0mmol·L-1NO3-)处理当年生平邑甜茶幼苗,在此基础上设0(CK)、0.1、1.0、3.0 mmol·L-1Ca2+4种钙浓度梯度,以根部灌施的方式施入。研究钙素施用量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氮相关表观指标和氮同化以及氮积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外施钙素增加了平邑甜茶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总叶面积以及株高,并在1.0 mmol·L-1Ca2+处理时达到最高水平。同时外施钙素提高了平邑甜茶幼苗的根系指标和根系活力,并在0.1 mmol·L-1Ca2+处理时达到最高水平。外施钙素促进了植株对硝态氮的吸收;降低了植物体内氨离子的含量;提高了氮同化通路中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并促进了氮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在1.0 mmol·L-1Ca2+处理下达到最高水平。此外发现不同浓度钙处理导致了植株体内多种元素含量发生改变。【结论】外源钙促进了幼苗氮素的吸收以及利用,正常氮素处理下1.0mmol·L-1Ca2+可能是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吸收以及利用的最佳钙浓度。

    2020年11期 v.37 1647-1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外源钙对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付璐璐;王小非;康慧;张婷婷;郝玉金;

    【目的】探究钙素施用量对平邑甜茶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最适宜施钙量。【方法】以正常浓度氮(3.0mmol·L-1NO3-)处理当年生平邑甜茶幼苗,在此基础上设0(CK)、0.1、1.0、3.0 mmol·L-1Ca2+4种钙浓度梯度,以根部灌施的方式施入。研究钙素施用量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氮相关表观指标和氮同化以及氮积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外施钙素增加了平邑甜茶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总叶面积以及株高,并在1.0 mmol·L-1Ca2+处理时达到最高水平。同时外施钙素提高了平邑甜茶幼苗的根系指标和根系活力,并在0.1 mmol·L-1Ca2+处理时达到最高水平。外施钙素促进了植株对硝态氮的吸收;降低了植物体内氨离子的含量;提高了氮同化通路中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并促进了氮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在1.0 mmol·L-1Ca2+处理下达到最高水平。此外发现不同浓度钙处理导致了植株体内多种元素含量发生改变。【结论】外源钙促进了幼苗氮素的吸收以及利用,正常氮素处理下1.0mmol·L-1Ca2+可能是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吸收以及利用的最佳钙浓度。

    2020年11期 v.37 1647-1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南丰蜜橘’园生草对土壤团聚体养分和微生物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付学琴;陈登云;杨星鹏;甘燕云;黄文新;

    【目的】探明生草对橘园土壤团聚体养分特性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为构建合理的土壤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丰蜜橘’园为研究对象,分析行间播种白三叶草、黑麦草和清耕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活性的差异。【结果】与清耕对照比,生草栽培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以及呼吸强度、多样性指数(p <0.05),黑麦草处理团聚体平均增幅分别为112.37%、29.44%、63.00%、80.68%、24.39%、21.96%、111.09%、69.95%、12.73%、26.28%、27.58%、20.35%,白三叶草处理团聚体平均增幅分别为122.57%、55.29%、57.62%、54.97%、44.54%、23.83%、65.17%、94.47%、42.68%、22.06%、28.02%、22.12%。生草能明显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结论】生草栽培提高了橘园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增加了橘园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代谢活性,提升了橘园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进而改善了‘南丰蜜橘’鲜食品质。

    2020年11期 v.37 1655-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8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2 ]
  • ‘南丰蜜橘’园生草对土壤团聚体养分和微生物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付学琴;陈登云;杨星鹏;甘燕云;黄文新;

    【目的】探明生草对橘园土壤团聚体养分特性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为构建合理的土壤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丰蜜橘’园为研究对象,分析行间播种白三叶草、黑麦草和清耕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活性的差异。【结果】与清耕对照比,生草栽培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以及呼吸强度、多样性指数(p <0.05),黑麦草处理团聚体平均增幅分别为112.37%、29.44%、63.00%、80.68%、24.39%、21.96%、111.09%、69.95%、12.73%、26.28%、27.58%、20.35%,白三叶草处理团聚体平均增幅分别为122.57%、55.29%、57.62%、54.97%、44.54%、23.83%、65.17%、94.47%、42.68%、22.06%、28.02%、22.12%。生草能明显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结论】生草栽培提高了橘园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增加了橘园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代谢活性,提升了橘园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进而改善了‘南丰蜜橘’鲜食品质。

    2020年11期 v.37 1655-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8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2 ]
  • 不同钾镁配比对‘早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张海棠;赵德英;闫帅;徐锴;张艳珍;

    【目的】研究不同钾镁配比对‘早酥’梨果实糖酸组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旨在为梨生产中钾镁肥料的合理施用和果实品质提升提供依据。【方法】以7 a(年)生‘早酥’梨为试材,设置6个钾镁配比处理:0,2.69,5.38,8.07,10.76,16.14,21.52,分别于花后15 d和60 d 2次施入。【结果】钾镁配比对果实中钾钙镁含量影响不同,随钾镁配比的升高,果实中钾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钙镁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钾镁配比为5.38时钾含量最高;不同钾镁配比对‘早酥’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显著影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实中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钾镁配比的升高,有机酸含量呈逐渐增长趋势,处理间有机酸含量呈极显著差异,钾镁配比为10.76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糖酸比最高‘;早酥’梨果实中果糖含量最高,占总糖含量的52.52%,为果糖积累型,山梨醇、蔗糖随钾镁配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早酥’梨果实中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柠檬酸与钾镁配比成负相关,奎尼酸与莽草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早酥’梨为柠檬酸优势型。【结论】钾镁配施改善了‘早酥’梨果实中糖酸品质,当钾镁配比为5.38~10.76时,果实的品质最好,因此生产中建议使用的钾镁配比为5.38~10.76。

    2020年11期 v.37 16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钾镁配比对‘早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张海棠;赵德英;闫帅;徐锴;张艳珍;

    【目的】研究不同钾镁配比对‘早酥’梨果实糖酸组分、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旨在为梨生产中钾镁肥料的合理施用和果实品质提升提供依据。【方法】以7 a(年)生‘早酥’梨为试材,设置6个钾镁配比处理:0,2.69,5.38,8.07,10.76,16.14,21.52,分别于花后15 d和60 d 2次施入。【结果】钾镁配比对果实中钾钙镁含量影响不同,随钾镁配比的升高,果实中钾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钙镁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钾镁配比为5.38时钾含量最高;不同钾镁配比对‘早酥’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显著影响,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实中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钾镁配比的升高,有机酸含量呈逐渐增长趋势,处理间有机酸含量呈极显著差异,钾镁配比为10.76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固酸比、糖酸比最高‘;早酥’梨果实中果糖含量最高,占总糖含量的52.52%,为果糖积累型,山梨醇、蔗糖随钾镁配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早酥’梨果实中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柠檬酸与钾镁配比成负相关,奎尼酸与莽草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早酥’梨为柠檬酸优势型。【结论】钾镁配施改善了‘早酥’梨果实中糖酸品质,当钾镁配比为5.38~10.76时,果实的品质最好,因此生产中建议使用的钾镁配比为5.38~10.76。

    2020年11期 v.37 16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砀山酥梨’黄化叶复绿过程中铁和氮的增益作用

    贾兵;郭国凌;余桃;王友煜;叶振风;刘莉;刘普;衡伟;

    【目的】探讨梨黄化叶片复绿过程中铁氮协同机制。【方法】以‘砀山酥梨’为试材,生长期喷施FeSO4溶液,测定叶片总Chl、总Fe、Fe2+和N含量,分析Fe、N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和N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0.20%FeSO4处理复绿最明显,但叶色仍不如正常叶片浓绿。复绿叶片中总Chl、总Fe、Fe2+和N含量显著高于黄化叶片。0.20%FeSO4处理复绿叶类囊体片层结构清晰,与正常叶片相比,仍有断裂片层。FeSO4处理黄化叶片8 d和12 d,FER1、FER2、FER3、FER4、FD1和FD2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黄化叶片。0.10%、0.15%和、0.20%FeSO4处理后4 d和8 d,IRT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黄化叶片。FeSO4处理显著提高了黄化叶片中NR、NiR、GLIE和NADH-GOGAT相对表达量及其酶活性。【结论】外源FeSO4促进了黄化叶片中铁的贮藏、还原与转运,也促进了氮的代谢。

    2020年11期 v.37 1676-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砀山酥梨’黄化叶复绿过程中铁和氮的增益作用

    贾兵;郭国凌;余桃;王友煜;叶振风;刘莉;刘普;衡伟;

    【目的】探讨梨黄化叶片复绿过程中铁氮协同机制。【方法】以‘砀山酥梨’为试材,生长期喷施FeSO4溶液,测定叶片总Chl、总Fe、Fe2+和N含量,分析Fe、N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和N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0.20%FeSO4处理复绿最明显,但叶色仍不如正常叶片浓绿。复绿叶片中总Chl、总Fe、Fe2+和N含量显著高于黄化叶片。0.20%FeSO4处理复绿叶类囊体片层结构清晰,与正常叶片相比,仍有断裂片层。FeSO4处理黄化叶片8 d和12 d,FER1、FER2、FER3、FER4、FD1和FD2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黄化叶片。0.10%、0.15%和、0.20%FeSO4处理后4 d和8 d,IRT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黄化叶片。FeSO4处理显著提高了黄化叶片中NR、NiR、GLIE和NADH-GOGAT相对表达量及其酶活性。【结论】外源FeSO4促进了黄化叶片中铁的贮藏、还原与转运,也促进了氮的代谢。

    2020年11期 v.37 1676-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钾对‘短枝’冬枣皱缩的影响

    李庆军;吴忠强;田新;杜秀芹;崔卫国;

    【目的】为明确钾与‘短枝’冬枣皱缩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方法】以‘短枝’冬枣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幼果期、膨大期、白熟期)叶面喷施0.05 g·mL-1K2SO4对果实皱缩率、细胞壁成分果胶和纤维素及其降解酶活性、果实硬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不同时期喷钾均降低了果实皱缩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果胶与纤维素含量,降低了果实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强了果实硬度,改善了果实显微结构。其中,果实膨大期喷钾对防止果实皱缩、增加果胶含量效果极显著,分别比对照降低60.65%和增加95.4%;膨大期和白熟期喷钾可保持果皮角质层的完整性,维持表皮细胞密实度和规整性,减少果肉空腔数量。又以膨大期喷施效果最好;果实皱缩率与果胶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果胶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997 6和0.994 6。果实皱缩率与纤维素含量及其分解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K2SO4降低‘短枝’冬枣成熟期果实皱缩率效果最好。因此,7月20日起每隔7 d喷1次,共喷施3次0.05 g·m L-1的K2SO4是防治‘短枝’冬枣成熟期果实皱缩的有效措施。

    2020年11期 v.37 1687-1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钾对‘短枝’冬枣皱缩的影响

    李庆军;吴忠强;田新;杜秀芹;崔卫国;

    【目的】为明确钾与‘短枝’冬枣皱缩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方法】以‘短枝’冬枣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时期(幼果期、膨大期、白熟期)叶面喷施0.05 g·mL-1K2SO4对果实皱缩率、细胞壁成分果胶和纤维素及其降解酶活性、果实硬度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不同时期喷钾均降低了果实皱缩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果胶与纤维素含量,降低了果实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活性,增强了果实硬度,改善了果实显微结构。其中,果实膨大期喷钾对防止果实皱缩、增加果胶含量效果极显著,分别比对照降低60.65%和增加95.4%;膨大期和白熟期喷钾可保持果皮角质层的完整性,维持表皮细胞密实度和规整性,减少果肉空腔数量。又以膨大期喷施效果最好;果实皱缩率与果胶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果胶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997 6和0.994 6。果实皱缩率与纤维素含量及其分解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K2SO4降低‘短枝’冬枣成熟期果实皱缩率效果最好。因此,7月20日起每隔7 d喷1次,共喷施3次0.05 g·m L-1的K2SO4是防治‘短枝’冬枣成熟期果实皱缩的有效措施。

    2020年11期 v.37 1687-1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山核桃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王江铭;饶盈;郑永明;朱先富;黄坚钦;夏国华;

    【目的】比较山核桃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一般营养成分、功能性成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方法】对两种坚果种仁51种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山核桃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γ维生素E、单宁、角鲨烯、棕榈酸、Na和Zn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脂肪、天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硬脂酸、亚麻酸、K、Ca和Mg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余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山核桃种仁蛋白质、淀粉、α维生素E、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单宁含量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脂肪、可溶性糖、γ维生素E、总酚、角鲨烯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变异丰富。

    2020年11期 v.37 1694-1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山核桃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王江铭;饶盈;郑永明;朱先富;黄坚钦;夏国华;

    【目的】比较山核桃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一般营养成分、功能性成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方法】对两种坚果种仁51种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山核桃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γ维生素E、单宁、角鲨烯、棕榈酸、Na和Zn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脂肪、天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硬脂酸、亚麻酸、K、Ca和Mg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其余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山核桃种仁蛋白质、淀粉、α维生素E、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单宁含量低;大别山山核桃种仁脂肪、可溶性糖、γ维生素E、总酚、角鲨烯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变异丰富。

    2020年11期 v.37 1694-1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套袋处理对‘马家柚’果实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姜启航;朱凯杰;吴方方;徐娟;徐强;柴利军;邓秀新;叶俊丽;

    【目的】探究套袋处理对‘马家柚’果实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以套袋和未套袋的‘马家柚’果实为试材,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比较分析了5个发育时期‘马家柚’果皮和果肉中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并采用半定量计算方法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马家柚’果实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酯类、烯类等化合物为主,在果皮和果肉组织中分别鉴定到69种和4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诺卡酮及部分单烯类物质如β-月桂烯(β-Myrc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等挥发性成分在果皮中特异积累。套袋和未套袋处理的‘马家柚’果实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变化趋势总体相同。套袋处理未改变‘马家柚’果实积累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但对其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套袋处理的成熟‘马家柚’果实果皮的挥发性物质总量(1 294.20±14.67)μg·g-1显著低于未套袋处理(4 869.44±30.78)μg·g-1,其中倍半萜酮和单萜的含量降幅最大;成熟‘马家柚’果肉挥发性物质总量在套袋处理(257.06±29.90)μg·g-1与未套袋处理(355.30±36.54)μg·g-1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套袋处理对‘马家柚’主要食用部位—果肉的香气成分影响较小。【结论】研究结果为改进‘马家柚’果实品质以及深入研究光信号对香气品质的形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2020年11期 v.37 1701-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套袋处理对‘马家柚’果实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姜启航;朱凯杰;吴方方;徐娟;徐强;柴利军;邓秀新;叶俊丽;

    【目的】探究套袋处理对‘马家柚’果实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以套袋和未套袋的‘马家柚’果实为试材,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比较分析了5个发育时期‘马家柚’果皮和果肉中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并采用半定量计算方法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马家柚’果实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酯类、烯类等化合物为主,在果皮和果肉组织中分别鉴定到69种和4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诺卡酮及部分单烯类物质如β-月桂烯(β-Myrc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等挥发性成分在果皮中特异积累。套袋和未套袋处理的‘马家柚’果实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变化趋势总体相同。套袋处理未改变‘马家柚’果实积累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但对其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套袋处理的成熟‘马家柚’果实果皮的挥发性物质总量(1 294.20±14.67)μg·g-1显著低于未套袋处理(4 869.44±30.78)μg·g-1,其中倍半萜酮和单萜的含量降幅最大;成熟‘马家柚’果肉挥发性物质总量在套袋处理(257.06±29.90)μg·g-1与未套袋处理(355.30±36.54)μg·g-1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套袋处理对‘马家柚’主要食用部位—果肉的香气成分影响较小。【结论】研究结果为改进‘马家柚’果实品质以及深入研究光信号对香气品质的形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2020年11期 v.37 1701-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北高丛蓝莓品种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综合评价和指标筛选

    乌凤章;

    【目的】研究较高土壤pH值胁迫对北高丛蓝莓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出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强的品种和评价指标,为蓝莓抗性育种和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11个北高丛蓝莓品种一年生扦插苗为试材,测定对照(pH为5.0)和较高土壤pH值(pH为6.0)处理下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不同品种耐较高土壤pH值能力,并筛选关键的鉴定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在具较高土壤pH值胁迫条件下,参试品种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基本上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基本保持稳定,而叶绿素(Chl)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降低;多数蓝莓品种株高相对生长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强的品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明显升高。【结论】11个北高丛蓝莓品种中‘双迪‘’甜心‘’伊丽莎白‘’埃利奥特‘’钱德勒’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较强。Tr、Gs、株高相对生长量、ETR、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可作为鉴定北高丛蓝莓品种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的关键指标。

    2020年11期 v.37 1711-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北高丛蓝莓品种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综合评价和指标筛选

    乌凤章;

    【目的】研究较高土壤pH值胁迫对北高丛蓝莓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出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强的品种和评价指标,为蓝莓抗性育种和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11个北高丛蓝莓品种一年生扦插苗为试材,测定对照(pH为5.0)和较高土壤pH值(pH为6.0)处理下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不同品种耐较高土壤pH值能力,并筛选关键的鉴定指标。【结果】与对照相比,在具较高土壤pH值胁迫条件下,参试品种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基本上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基本保持稳定,而叶绿素(Chl)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降低;多数蓝莓品种株高相对生长量、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强的品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明显升高。【结论】11个北高丛蓝莓品种中‘双迪‘’甜心‘’伊丽莎白‘’埃利奥特‘’钱德勒’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较强。Tr、Gs、株高相对生长量、ETR、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可作为鉴定北高丛蓝莓品种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的关键指标。

    2020年11期 v.37 1711-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果品质量与安全

  • ‘恩科尔’果斑病主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及药剂筛选

    吴望;吴玉珠;胡军华;占爽;姚廷山;周彦;

    【目的】明确四川省青神县柑橘‘恩科尔’品种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并对该病害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提供防控方案。【方法】对‘恩科尔’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病原鉴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致病性测试,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ITS和TUB条码)鉴定方法鉴定病原真菌。以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明确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和柑橘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这也是首次发现小孢拟盘多毛孢会引起柑橘果斑病。实验表明,11种杀菌剂中,咪鲜胺、噻霉酮和吡唑醚菌酯对小孢拟盘多毛孢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EC50分别为0.001 4μg·m L-1、0.015 9μg·m L-1和0.073 0μg·mL-1;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胶孢炭疽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EC50分别为0.002 2μg·m L-1、0.016 0μg·mL-1和0.198 8μg·mL-1。【结论】‘恩科尔’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和柑桔胶孢炭疽,而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其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2020年11期 v.37 1723-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恩科尔’果斑病主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及药剂筛选

    吴望;吴玉珠;胡军华;占爽;姚廷山;周彦;

    【目的】明确四川省青神县柑橘‘恩科尔’品种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并对该病害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提供防控方案。【方法】对‘恩科尔’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病原鉴定、柯赫氏法则验证及致病性测试,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ITS和TUB条码)鉴定方法鉴定病原真菌。以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明确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和柑橘胶孢炭疽(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这也是首次发现小孢拟盘多毛孢会引起柑橘果斑病。实验表明,11种杀菌剂中,咪鲜胺、噻霉酮和吡唑醚菌酯对小孢拟盘多毛孢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EC50分别为0.001 4μg·m L-1、0.015 9μg·m L-1和0.073 0μg·mL-1;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胶孢炭疽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EC50分别为0.002 2μg·m L-1、0.016 0μg·mL-1和0.198 8μg·mL-1。【结论】‘恩科尔’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和柑桔胶孢炭疽,而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其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2020年11期 v.37 1723-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药液黏附功在防治梨小食心虫农药减施中的作用

    高越;赵劲宇;王振;张鹏九;刘中芳;史高川;范仁俊;

    【目的】针对目前农药制剂筛选过程繁琐,同时使用量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稀释倍数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一种将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在不同稀释倍数下的黏附功及其黏附曲线与果树叶片的表面自由能、田间药效试验的数据相结合,筛选出最佳药剂以及使用倍数的方法。以期建立一种在室内快速筛选药剂以及合理喷施浓度的方案,为达到药剂正确施用,实现减施增效的目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研究去离子水、乙二醇、甲酰胺标准试剂在苹果树叶片远轴面与近轴面的接触角,通过Owens-Wendt-Rabel-Kaelble(OWRK)法计算苹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随后将表面自由能与已经测出的不同药液的表面张力相结合,利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SCA22软件,计算不同稀释倍数的药液在苹果叶片表面上的黏附功并绘制黏附功等值曲线。【结果】在苹果近轴面及其远轴面上,3号药剂最接近最佳线,黏附效果最好,其次为2号药剂。田间药效验证试验中,3号药剂的防治效果最佳,1号药剂防效最差。【结论】综合苹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药液的表面张力、黏附功以及黏附功曲线,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等因素,推荐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在防治梨小食心虫时使用3号药剂稀释3 000倍使用,可以在室内通过黏附功等试验筛选最佳药剂及其使用浓度,减少药剂在田间的药效试验次数。

    2020年11期 v.37 1733-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药液黏附功在防治梨小食心虫农药减施中的作用

    高越;赵劲宇;王振;张鹏九;刘中芳;史高川;范仁俊;

    【目的】针对目前农药制剂筛选过程繁琐,同时使用量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稀释倍数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一种将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在不同稀释倍数下的黏附功及其黏附曲线与果树叶片的表面自由能、田间药效试验的数据相结合,筛选出最佳药剂以及使用倍数的方法。以期建立一种在室内快速筛选药剂以及合理喷施浓度的方案,为达到药剂正确施用,实现减施增效的目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采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研究去离子水、乙二醇、甲酰胺标准试剂在苹果树叶片远轴面与近轴面的接触角,通过Owens-Wendt-Rabel-Kaelble(OWRK)法计算苹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随后将表面自由能与已经测出的不同药液的表面张力相结合,利用光学视频接触角测量仪SCA22软件,计算不同稀释倍数的药液在苹果叶片表面上的黏附功并绘制黏附功等值曲线。【结果】在苹果近轴面及其远轴面上,3号药剂最接近最佳线,黏附效果最好,其次为2号药剂。田间药效验证试验中,3号药剂的防治效果最佳,1号药剂防效最差。【结论】综合苹果叶片的表面自由能,药液的表面张力、黏附功以及黏附功曲线,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等因素,推荐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在防治梨小食心虫时使用3号药剂稀释3 000倍使用,可以在室内通过黏附功等试验筛选最佳药剂及其使用浓度,减少药剂在田间的药效试验次数。

    2020年11期 v.37 1733-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贮藏·加工

  • BABA处理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制及其转录组学分析

    汪开拓;雷长毅;黎春红;邱玲岚;匡文玲;

    【目的】从转录组学角度探讨经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BABA)处理的草莓果实对病害胁迫的响应及其与细胞还原势变化的联系,以阐释其中诱导抗性的形成机制。【方法】‘丰香’草莓果实经10 mmol·L-1BABA及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接种后于(20±1)℃下贮藏5 d,期间每隔1 d测定果实发病率及还原性物质合成量,并以Illumina HiSeqTM2500技术对果实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BABA+B. cinerea处理组较单一BABA处理和病原菌接种可更为显著诱导草莓果实PRs基因丰度的上升,并抑制果实灰霉病发生和维持品质。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和KEGG聚类分析显示,经BABA处理后再接种B. cinerea的草莓果实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循环)关键基因、活性氧代谢酶系统关键基因、谷胱甘肽(GSH)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磷酸戊糖途径(PPP)关键基因及GSH过氧化物酶转录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果实中还原性物质逐渐积累。【结论】BABA可通过提高草莓果实还原性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强果实中还原性底物的合成以提升细胞还原势,促使果实在病原菌侵染时展现priming抗病性,抑制果实采后灰霉病症状的发展。

    2020年11期 v.37 1744-1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7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BABA处理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制及其转录组学分析

    汪开拓;雷长毅;黎春红;邱玲岚;匡文玲;

    【目的】从转录组学角度探讨经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BABA)处理的草莓果实对病害胁迫的响应及其与细胞还原势变化的联系,以阐释其中诱导抗性的形成机制。【方法】‘丰香’草莓果实经10 mmol·L-1BABA及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接种后于(20±1)℃下贮藏5 d,期间每隔1 d测定果实发病率及还原性物质合成量,并以Illumina HiSeqTM2500技术对果实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BABA+B. cinerea处理组较单一BABA处理和病原菌接种可更为显著诱导草莓果实PRs基因丰度的上升,并抑制果实灰霉病发生和维持品质。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和KEGG聚类分析显示,经BABA处理后再接种B. cinerea的草莓果实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循环)关键基因、活性氧代谢酶系统关键基因、谷胱甘肽(GSH)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磷酸戊糖途径(PPP)关键基因及GSH过氧化物酶转录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果实中还原性物质逐渐积累。【结论】BABA可通过提高草莓果实还原性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强果实中还原性底物的合成以提升细胞还原势,促使果实在病原菌侵染时展现priming抗病性,抑制果实采后灰霉病症状的发展。

    2020年11期 v.37 1744-1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7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专论与综述

  • 苹果果实日灼产生条件及适应机制

    刘玉莲;陶佳;左存武;吴玉霞;车飞;

    苹果产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且随着水资源短缺以及矮化砧木在苹果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日灼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必将成为限制苹果品质提升和苹果产区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果实套袋依然作为一项广泛应用的栽培措施,使得我国苹果日灼损伤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与非套袋产区有所不同,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基于我国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的日灼方面的研究。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果产区的情况,对苹果果实日灼的种类、发生发展条件和果皮适应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我国苹果果实日灼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11期 v.37 1758-1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苹果果实日灼产生条件及适应机制

    刘玉莲;陶佳;左存武;吴玉霞;车飞;

    苹果产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且随着水资源短缺以及矮化砧木在苹果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日灼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必将成为限制苹果品质提升和苹果产区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果实套袋依然作为一项广泛应用的栽培措施,使得我国苹果日灼损伤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条件与非套袋产区有所不同,因此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基于我国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的日灼方面的研究。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果产区的情况,对苹果果实日灼的种类、发生发展条件和果皮适应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我国苹果果实日灼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11期 v.37 1758-1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新品种选育报告

  • 耐贮白肉油桃新品种‘中油20号’的选育

    鲁振华;牛良;崔国朝;潘磊;曾文芳;王志强;

    ‘中油20号’桃是以‘中油14号’为母本,早熟耐贮油桃单株‘99-43-58’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耐贮型白肉油桃新品种。该品种树体生长势中等,树姿较开张,果形圆,黏核,端正,对称,平均单果质量210~230 g,大果250 g以上。缝合线中等明显,果实梗洼深,宽度中等。果皮底色白,全面着红晕。果肉硬脆,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4.1%~16.2%。郑州地区2月底开始萌动,3月下旬开花,花期5~7 d。果实7月中旬成熟,果实发育期为110 d,10月下旬开始落叶,到11月上中旬完全落叶。适合在河南及周边省份栽培。

    2020年11期 v.37 1766-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耐贮白肉油桃新品种‘中油20号’的选育

    鲁振华;牛良;崔国朝;潘磊;曾文芳;王志强;

    ‘中油20号’桃是以‘中油14号’为母本,早熟耐贮油桃单株‘99-43-58’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耐贮型白肉油桃新品种。该品种树体生长势中等,树姿较开张,果形圆,黏核,端正,对称,平均单果质量210~230 g,大果250 g以上。缝合线中等明显,果实梗洼深,宽度中等。果皮底色白,全面着红晕。果肉硬脆,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4.1%~16.2%。郑州地区2月底开始萌动,3月下旬开花,花期5~7 d。果实7月中旬成熟,果实发育期为110 d,10月下旬开始落叶,到11月上中旬完全落叶。适合在河南及周边省份栽培。

    2020年11期 v.37 1766-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优质李新品种‘中李3号’的选育

    黄振宇;夏乐晗;宋伟栓;陈龙;崔泽轩;冯义彬;陈玉玲;

    ‘中李3号’李是以‘法李’李为母本经自然实生选育而成。该品种生长势强,树姿半开张,在河南省新乡市观察,花芽在3月中旬萌动,于3月20日左右进入盛花期,花期约7 d,树体营养生长持续约220 d;果实发育期约120 d,7月下旬成熟;郑州地区物候期较新乡早5 d左右;果实呈卵圆形,平均单果质量约98.2 g,果皮底色黄绿,盖色鲜红,果面有果粉;果肉黄色,肉质细腻、松脆,汁液多,纤维少,风味酸甜,有香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维生素C含量59.3 mg·kg-1,可溶性糖含量10.21%,还原糖含量3.28%,总酸含量1.09%;该品种5 a(年)生树的株产超过31.6 kg,丰产能力较强,在河南及周边李树适生区均可栽植。

    2020年11期 v.37 1769-1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优质李新品种‘中李3号’的选育

    黄振宇;夏乐晗;宋伟栓;陈龙;崔泽轩;冯义彬;陈玉玲;

    ‘中李3号’李是以‘法李’李为母本经自然实生选育而成。该品种生长势强,树姿半开张,在河南省新乡市观察,花芽在3月中旬萌动,于3月20日左右进入盛花期,花期约7 d,树体营养生长持续约220 d;果实发育期约120 d,7月下旬成熟;郑州地区物候期较新乡早5 d左右;果实呈卵圆形,平均单果质量约98.2 g,果皮底色黄绿,盖色鲜红,果面有果粉;果肉黄色,肉质细腻、松脆,汁液多,纤维少,风味酸甜,有香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4%,维生素C含量59.3 mg·kg-1,可溶性糖含量10.21%,还原糖含量3.28%,总酸含量1.09%;该品种5 a(年)生树的株产超过31.6 kg,丰产能力较强,在河南及周边李树适生区均可栽植。

    2020年11期 v.37 1769-1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油柰晚熟新品种‘仕坂晚柰’的选育

    时梦;贾凯杰;李涵;何银莺;林永安;陈发兴;

    ‘仕坂晚柰’是从古田县鹤塘镇西洋村柰李选种圃油柰中经无性系选育出来的晚熟油柰(Prunus salicina Lindl. var. cordata)新品种。果实近扁圆形,微凸,果实有空腔,果皮浅黄色或黄色带绿,果面光滑,果粉厚,成熟果肉为淡黄色,口味酸甜;平均单果质量为108.5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1.81%~12.50%,可滴定酸(以苹果酸计)含量为0.60%~0.76%,可食率为96.5%,富含抗氧化作用的功能物质。在福建古田(E119°09′39.01″,N 26°67′52.02″)8月中下旬—9月初成熟,成熟期比普通油柰晚20~25 d。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适宜在福建省桃李适栽区种植,成年树每666.67 m2产量可达2 850 kg(每666.67 m237株)。

    2020年11期 v.37 1773-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油柰晚熟新品种‘仕坂晚柰’的选育

    时梦;贾凯杰;李涵;何银莺;林永安;陈发兴;

    ‘仕坂晚柰’是从古田县鹤塘镇西洋村柰李选种圃油柰中经无性系选育出来的晚熟油柰(Prunus salicina Lindl. var. cordata)新品种。果实近扁圆形,微凸,果实有空腔,果皮浅黄色或黄色带绿,果面光滑,果粉厚,成熟果肉为淡黄色,口味酸甜;平均单果质量为108.5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1.81%~12.50%,可滴定酸(以苹果酸计)含量为0.60%~0.76%,可食率为96.5%,富含抗氧化作用的功能物质。在福建古田(E119°09′39.01″,N 26°67′52.02″)8月中下旬—9月初成熟,成熟期比普通油柰晚20~25 d。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适宜在福建省桃李适栽区种植,成年树每666.67 m2产量可达2 850 kg(每666.67 m237株)。

    2020年11期 v.37 1773-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