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学报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

电话:0371—63387308
    0371—65330928
邮箱:guoshuxuebao@caas.cn

银行汇款(审稿费、版面费)

开户行: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管城支行

账 号: 16045601040002497

开户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郑州果树研究所

附言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发票信息请发编辑部邮箱)。

访问量:905130

专论与综述

  • 中国猕猴桃产业现状及“十五五”发展建议

    李大卫;黄文俊;钟彩虹;

    猕猴桃原产于中国,但产业兴起于新西兰。相比较全球百余年的猕猴桃发展历程,中国自1978年开始历经46年,完成了全国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普查、建立了自主品种培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生产技术体系,支撑了中国猕猴桃产业规模十几年稳居全球首位且仍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至2024年中国猕猴桃结果面积已达20万hm~2,年产量超过380万t,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乡村经济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中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现状、国际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将为“十五五”期间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41 2149-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猕猴桃育种研究进展

    齐秀娟;王然;张敏;林苗苗;李玉阔;孙雷明;

    中国是绝大多数猕猴桃属种质资源的原产地,丰富的种质资源孕育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优良品种的培育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然而猕猴桃雌雄异株、倍性复杂、高度杂合、育种周期长等特征是育种的难点,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猕猴桃产区出现的土壤盐渍化以及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对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是突破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通过总结国内外猕猴桃引种及资源利用过程、育种途径、新品种选育目标及育成品种,论述高效育种技术开发基础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研究重点与方向,以期为我国猕猴桃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41 2160-2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 金怡猕猴桃实生后代雄株花性状变异分析

    罗敏敏;汪志;王晓宇;高磊;罗轩;黄穷;彭珏;陈庆红;张蕾;叶丽霞;

    【目的】分析金怡猕猴桃实生后代雄株花性状变异程度,为有效利用金怡猕猴桃雄株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金怡猕猴桃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选育的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var. chinensis)品种。以金怡猕猴桃实生后代120份雄株资源为试验材料,统计雄花花药数、单花药花粉量、花粉萌发率,并分析其变异特点。【结果】雄株花药数、单花药花粉量和花粉萌发率分布区间分别为31.50~99.40个、6.08万~19.17万粒·花药-1、1.00%~86.24%,变异系数分别为18.21%、22.63%、64.17%;3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经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中萌发率特征向量值最大,贡献率为43.16%。雄花性状综合表现较好的为JY-402、JY-275、JY-212、JY-403、JY-260。【结论】金怡猕猴桃实生后代雄株花性状变异丰富,为猕猴桃雄株选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JY-402、JY-275、JY-212、JY-403、JY-260可以作为中华猕猴桃优良授粉雄株的候选资源,其中JY-402综合性状最佳,可重点关注。

    2024年11期 v.41 2173-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萼猕猴桃多样性分析及其性别鉴定

    莫沙;石深深;田洁;朱佳慧;王仁才;罗飞雄;

    【目的】对萼猕猴桃是一种新型耐涝营养系砧木,生产中发现雄株作为砧木效果更好,其种质多样性分析可为选育雄性耐涝对萼猕猴桃砧木提供参考。【方法】以62份对萼猕猴桃种质为材料,根据表型性状及7个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基因型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使用性别相关分子标记进行性别鉴定,并观察其中开花的34份对萼猕猴桃的花朵形态以验证标记鉴定结果。【结果】所用62份对萼猕猴桃种质在7个SSR标记位点上共扩增出69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9.8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18,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26,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值分别为0.994和0.686。性别相关标记共鉴定出雌株18份,雄株43份;根据34份单株的花器官形态鉴定,发现有13份雌株和21份雄株(标记鉴定结果为9份雌株和25份雄株),标记与表型鉴定的一致性为79.14%。【结论】62份对萼猕猴桃种质多样性丰富,结合植株表型性状和DNA标记基因型可有效地鉴定对萼猕猴桃种质,可为进一步选育优良对萼猕猴桃雄性营养系砧木提供工具和材料。

    2024年11期 v.41 2182-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猕猴桃FAD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杨彩宁;张雨培;杨聪聪;陈金印;甘增宇;

    【目的】分离并鉴定猕猴桃FAD基因家族成员,探究FAD基因在猕猴桃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香气物质合成前体不饱和脂肪酸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分析猕猴桃FAD基因家族成员,采用质构仪和气相色谱仪测定硬度和脂肪酸含量,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FAD在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结果】在红阳猕猴桃基因组中共鉴定出了26个FAD基因,分为6个亚族;该家族大多为碱性蛋白,大部分定位于内质网中;这些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种内共有9对串联重复基因和22对片段重复基因;在其启动子区域上发现大量的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逆境胁迫响应元件和生长发育相关元件;表达模式分析和qPCR验证实验表明,AcFAD2.2表达量均随着成熟而不断显著上调;采后成熟过程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不断显著下降,双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则不断显著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含量在成熟早期和中期无显著差别,而在后期显著降低;猕猴桃硬度采后出现快速下降,存在明显的后熟过程,此过程会形成特征香气酯类物质,而亚油酸又是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结论】共鉴定了26个猕猴桃FAD基因成员,并筛选出了1个诱导猕猴桃采后成熟过程中亚油酸合成和积累的关键酶基因AcFAD2.2,亚油酸含量的增加伴随着猕猴桃后熟散发特征性香气,为进一步探究FAD基因参与猕猴桃采后成熟过程不饱和脂肪酸转化和香气合成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4年11期 v.41 2195-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个多倍体猕猴桃基因组Survey分析及系统进化研究

    周嘉;王飞飞;仲伟敏;齐勇;刘青;史斌斌;张晟;牛歆雨;郑乾明;唐冬梅;

    【目的】全面了解多倍体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特征,并分析其在猕猴桃属植物中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多倍体猕猴桃全基因组组装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流式细胞术分析中华猕猴桃AcD2301(Actinidia chinensis)、软枣猕猴桃AcD2302(Actinidia arguta)、对萼猕猴桃AcD2303(Actinidia valvata)染色体倍性,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开展基因组Survey分析,并基于SNP构建15种猕猴桃属植物系统进化树。【结果】中华猕猴桃AcD2301、软枣猕猴桃AcD2302、对萼猕猴桃AcD2303的染色体倍性分别为四倍体、四倍体、六倍体,与survey分析结果一致。Kmer分析预测中华猕猴桃AcD2301、软枣猕猴桃AcD2302、对萼猕猴桃AcD2303单套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626 Mb、668 Mb、585 Mb,杂合度为3.00%、3.30%、8.06%,重复序列比例为43.70%、45.30%、40.70%。系统进化树显示软枣猕猴桃与对萼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且均从中华猕猴桃独立进化而来。【结论】分析了中华猕猴桃AcD2301、软枣猕猴桃AcD2302、对萼猕猴桃AcD2303的染色体倍性、基因组大小和系统进化关系,为将来开展多倍体猕猴桃全基因组测序提供了参考,也为深入研究猕猴桃多倍化和系统进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4年11期 v.41 2214-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阳猕猴桃盐胁迫下生理生化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朱润洁;闻蒙蒙;郎红珊;段好鑫;李玥;汤晓丽;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盐处理对红阳猕猴桃生理生化特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该品种猕猴桃的抗盐性。【方法】以红阳猕猴桃苗为试材,Na Cl浓度分别为0、50、100、150和200 mmol·L~(-1),处理10 d后测定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及盐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_n)、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维生素C(VC)含量显著下降,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上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q RT-PCR分析发现,盐胁迫下乙烯受体、褪黑素响应、ABA反馈调节、渗透胁迫响应和活性氧(ROS)生成基因被诱导表达;ABA分解代谢和VC合成基因的表达被抑制。【结论】红阳猕猴桃幼苗可有效调节100 mmol·L~(-1)及以下的Na Cl盐胁迫,试验结果为盐碱地种植猕猴桃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4年11期 v.41 2224-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梨与中华猕猴桃种间杂交群体的抗病性评价及抗病机制的研究

    贺迪;钟彩虹;朱佳慧;潘慧;李文艺;杨洁;黄跃;刘普;李黎;

    【目的】细菌性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面临的毁灭性病害,筛选抗性猕猴桃种质资源,可为抗病育种与品种改良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离体枝条接种的方法,连续两年对山梨63101与中华猕猴桃磨山雄7号杂交群体进行溃疡病抗性鉴定;选取19份抗病性存在差异的种质,进一步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叶片组织结构与气孔特征,并测定叶片中总酚、可溶性糖、木质素含量等,筛选与溃疡病抗病显著相关的指标。【结果】84份种质资源中含抗病种质67份(占比79.76%)、耐病13份(占比15.48%)、感病3份(占比3.57%)、高感1份(占比1.19%)。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的海绵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和长度与抗病性呈显著负相关,总酚、可溶性糖及木质素含量与抗病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宽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与枝条抗病性不相关。【结论】筛选出67份抗病种质资源,证实叶片海绵组织厚度、气孔密度、气孔长度、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酚含量等6个指标可作抗性评价指标,为猕猴桃品种的抗病杂交选育及快速抗性鉴定奠定了基础。

    2024年11期 v.41 2235-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栽培·生理·生态

  • 毛花猕猴桃赣绿1号果实留树后熟期间品质动态变化与评价

    郑珂昕;廖光联;叶斌;贾东峰;黄春辉;钟敏;徐小彪;

    【目的】毛花猕猴桃赣绿1号具有生理成熟后不易落果的特性。探明其果实留树后熟期间的品质变化,为猕猴桃的留树后熟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毛花猕猴桃赣绿1号品种为研究对象,从果实生理成熟期开始,每隔10 d随机采集果实,直至果实皱缩不宜食用。果实运回实验室后立即测定其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指标。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赣绿1号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最佳留树时间。【结果】赣绿1号果实留树后熟期间,单果质量和硬度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23.72%和90.51%;抗坏血酸、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各色素含量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抗坏血酸与可滴定酸含量(w,后同)在盛花后192 d达到峰值1 282.22 mg·100 g~(-1)、1.26%;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后210 d达到峰值18.41%、10.87%;盛花后210 d各色素含量迅速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盛花后192~210 d的果实品质最佳。【结论】赣绿1号果实留树后熟期间,果实外观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内质品质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留树21~39 d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佳。

    2024年11期 v.41 2250-2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毛花猕猴桃成熟期果实品质和蔗糖代谢特征分析

    贾东峰;钱基权;高欢;廖光联;钟敏;黄春辉;徐小彪;

    【目的】探究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差异大的原因,以挖掘毛花猕猴桃果实蔗糖代谢关键酶和关键基因。【方法】以高糖型赣绿1号和低糖型赣绿6号毛花猕猴桃品种为研究材料,测定果实生理成熟期外观指标;测定软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组分含量、甜度值、蔗糖代谢酶活性和代谢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等指标;分析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蔗糖含量与蔗糖磷酸合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AeSPS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蔗糖是引起毛花猕猴桃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蔗糖磷酸合酶是影响果实成熟期蔗糖代谢的关键酶,推测其编码基因AeSPS是调控果实成熟期蔗糖合成的关键基因。

    2024年11期 v.41 2261-2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金艳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毛积鹏;姚东良;公旭晨;陈璐;高柱;王小玲;

    【目的】探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采后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金艳为研究对象,授粉后25~30 d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_3)、氯吡脲(CPPU)、三十烷醇(Tri)、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6-苄氨基腺嘌呤(6-BA)、褪黑素(MT)和色氨酸(Trp)进行喷施处理,测定果实外观和品质指标。【结果】所有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果实单果质量,降低了果形指数。CPPU可促进果实成熟和淀粉积累,Tri和NAA分别抑制淀粉积累和延缓果实成熟。MT、Trp和NAA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硬度,CPPU和NAA分别促进与抑制果实软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CPPU、Tri和Trp处理降低了抗坏血酸含量,MT处理提高了抗坏血酸含量。适宜浓度的GA_3、NAA、MT、CP-PU、IAA、Tri和Trp对不同糖组分的积累和有机酸组分的降解具促进作用。【结论】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猕猴桃果实的外观和品质指标具有不同促进或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CPPU、NAA和MT复合处理有望提高金艳猕猴桃果实的综合品质。

    2024年11期 v.41 2272-2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果实发育时段遮光对红阳猕猴桃果实香气的影响

    刘若男;刘翠霞;叶开玉;高建有;李洁维;龚弘娟;夏黎明;朱荣香;王发明;查满荣;

    【目的】探究遮光对猕猴桃发育期间果实香气的影响,为猕猴桃精细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猕猴桃红阳为试验材料,从花后20~140 d,以20 d为一个时段将其分为6个时段(时段Ⅰ~时段Ⅵ),每个时段为一组使用套袋进行遮光处理(T1~T6组),T7为全时段遮光,对照(CK)为全时段未遮光。采用顶空固相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香气,并对T7和对照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在不同遮光处理下,共检测出38种香气物质,包括15种酯类、11种醛类、8种萜烯类和3种醇类。各组香气种类介于19~37种之间,其中T6种类最多,T2和T5最少。总香气含量T4最高,其次为T2和T5。除T4处理外,其他试验组果实酯类含量均显著降低;T4、T5和T6处理组醛类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他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T1和T2处理组萜烯类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T4处理组无累积,其他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醇类物质含量在T6处理果实中显著高于对照,T2和T5处理组无累积,其他处理组低于对照。聚类分析显示,T4处理与对照成分组成最相似。主成分分析显示,T6处理组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T4、T5和T2。转录组分析共发现1248个差异表达基因,T7较对照下调基因788个,上调基因460个。筛选出了15个与香气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遮光处理降低了T7果实中乙醇脱氢酶(ADH)、丙酮酸转氨酶(AGXT)、天冬氨酸转氨酶(COT1)和糖醇-4-磷酸胞苷酰转移酶(IspD)基因的表达量,升高了焦磷酸脱羧酶(MDV)、醛脱氢酶(ALDH)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的表达量。【结论】红阳猕猴桃的各类香气成分具有不同的合成时期,其中时段Ⅵ为酯类合成重要时期;时段Ⅰ-时段Ⅲ对醛类物质合成积累有重要意义;时段Ⅳ为萜烯类物质合成关键时期。遮光抑制了ADH、AGXT和COT1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了MVD和ALDH基因的表达量,是导致遮光果实中萜烯类香气物质含量升高和酯类、醛类、醇类含量下降的可能因素。综合分析表明,T2、T4和T5处理的猕猴桃果实香气含量较高,受遮光影响较小,即时段Ⅱ(40~60DAA)、时段Ⅳ(80~100DAA)和时段Ⅴ(100~120DAA)为适宜遮光时段。结合前人研究,建议从时段Ⅱ到时段Ⅴ(40~120DAA)进行果实遮光,时段Ⅵ去除套袋使果实正常接收光照。研究结果可以为猕猴桃精细管理提供参考。

    2024年11期 v.41 2285-2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猕猴桃砧木抗旱性评价及转录组分析

    周康宇;何成勇;徐子鸿;王玲利;赵科;宋海岩;刘普;涂美艳;

    【目的】探讨不同猕猴桃砧木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方法】利用2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4种猕猴桃材料Bruno、XD-GZ-7、XD-RZ-1和DJY-DE-1进行干旱处理,通过植株表型观测和生理指标测定,进一步利用转录组测序发掘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Bruno在干旱胁迫下最早表现出明显的叶片失水和植株萎蔫现象,旱害指数为87%,显著高于其他材料;而DJY-DE-1则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叶片在胁迫后第8天出现轻微下垂现象,旱害指数为33%,显著低于其他材料。转录组分析揭示了两份材料在各时期均显示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细胞和细胞膜等细胞组分,以及结合、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信号转导、代谢通路、蛋白质折叠和分类等关键生物过程。利用WGCNA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了4个可能参与根系干旱响应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论】综合生理指标和转录组学数据,深入分析了猕猴桃不同砧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未来改良作物抗旱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2024年11期 v.41 2300-2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果品质量与安全

  • 猕猴桃主栽品种溃疡病抗性评价及生理指标分析

    朱佳慧;李黎;贺迪;潘慧;李文艺;张琦;王仁才;钟彩虹;

    【目的】评价中华及美味不同猕猴桃品种对溃疡病的抗性,深入解析其抗病机制。【方法】以75个中华及美味猕猴桃的主要栽培品种为材料,运用离体枝条人工接种溃疡病菌的方法对其抗性进行初步评价,进一步对其中抗性差异显著的品种运用离体叶盘法进行抗性验证,并测定其抗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基于枝条病斑长度,75个猕猴桃品种可划分为抗病、耐病、感病及高感4个级别,其中抗病品种16个,耐病品种30个,感病品种19个,高感品种10个。从中选出9个抗性差异的品种进行离体叶盘试验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发现随着品种抗性增强,叶盘病斑面积对应缩小,叶盘法与枝条接种法结果呈正相关;叶片生理指标中的总酚、可溶性糖和木质素含量与品种抗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叶盘法和生理指标与枝条鉴定结果显著相关,可作为抗性品种的快速鉴定方法。筛选到的抗病品种为猕猴桃溃疡病的抗病育种及机制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2024年11期 v.41 2312-2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猕猴桃溃疡病不同发病程度下花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刘浩浩;钟彩虹;刘巍;李黎;黄丽丽;

    【目的】探究不同发病程度对猕猴桃花部细菌和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猕猴桃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基础。【方法】以东红猕猴桃不同溃疡病发病程度(健康、中等、严重)的花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微生物组成和动态表征,探究溃疡病不同发病程度对猕猴桃花细菌和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影响。【结果】随着发病程度的加剧,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先上升后下降。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样本中优势细菌为蓝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优势真菌为被孢霉属;中等发病程度样本中优势细菌为Escherichia Shigella,优势真菌为镰刀菌属、曲霉属、维希尼克氏酵母;严重发病程度样本中的优势细菌为假单胞菌属,优势真菌为链格孢属、枝孢属、线黑粉酵母属。【结论】综上可知,溃疡病菌的入侵显著改变了猕猴桃花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被孢霉属在健康样本中显著富集;链格孢属、枝孢属等菌属在严重发病程度样本中显著富集。该研究结果为猕猴桃-溃疡病病菌的互作机制研究及溃疡病的生物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4年11期 v.41 2323-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防治效果评价

    谢文静;朱宇航;徐菁;李治菲;姚凯凯;吴翠平;陈华保;马苗苗;龚国淑;

    【目的】筛选对猕猴桃软腐病的最佳药剂,探明猕猴桃软腐病的化学防治方法,为猕猴桃软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室内毒力,开展了6种杀菌剂的离体防效评价,选用毒力较强的杀菌剂评价田间和贮藏期的防治效果,并对贮藏期杀菌剂的残留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7%咪鲜胺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97.5%吡唑醚菌酯最弱,EC_(50)分别为0.134 9μg·m L~(-1)、9.998 7μg·m L~(-1);在室内离体防效测定中,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WG表现出较好的预防效果,防效达78.15%,而25%咪鲜胺乳油EC却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防效达89.38%。田间试验中,75%肟菌酯·戊唑醇WG和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SC在田间喷施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2.30%和80.90%;贮藏期防效测定中,25%咪鲜胺EC在贮藏前浸果对软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贮藏90 d后,防效达95.98%,并且农药残留低于最大残留限量(MRL),未出现超标。【结论】综合室内、生长期及贮藏期药效试验结果,在猕猴桃生长期田间防治中可选用肟菌酯·戊唑醇、唑醚·氟酰胺交替使用,此外在贮藏期选用咪鲜胺对果实进行浸果处理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024年11期 v.41 2335-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几种杀菌剂对猕猴桃多主棒孢菌的毒力及田间药效测定

    汪军;徐菁;朱宇航;姚凯凯;杨锐;陈稳;陈华保;马苗苗;龚国淑;

    【目的】筛选出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原药对多主棒孢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毒力,继而依据毒力结果选择复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病害药效的测定。【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较强。戊唑醇及肟菌酯对病菌孢子萌发毒力较强。复配药剂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对病菌菌丝生长毒力抑制较强。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效果明显,交替使用此种复配药剂在四川省不同种植区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能在80.00%以上。【结论】推荐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和氟吡菌酰胺·肟菌酯用于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

    2024年11期 v.41 2347-2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防雹网对东红猕猴桃生育期生长指标和叶片病害的影响

    汪志威;宋福兵;周玉萍;李秀亚;胡秋舲;钟彩虹;

    【目的】冰雹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猕猴桃安全生产,建设防雹网成为生产上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之一,探究防雹网对东红猕猴桃生育期特点及叶片病害的影响,为防雹网建设及推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沙坡村6年生的东红猕猴桃园为供试果园,在同一地块,以覆盖白色防雹网为试验处理,以露天栽培为对照,2020—2021年连续2 a(年)测定防雹网对猕猴桃果园温度、光照度、物候期、芽间距、萌芽率、主花数、单花率、产量及叶片病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防雹网内猕猴桃果园温度在2—4月一直高于对照,最高可达0.8℃,6—9月一直低于对照,最低可达2.1℃。生育期较对照均推迟,其中萌芽期较对照推迟3~5 d,开花期推迟4~5 d,成熟期推迟7~8 d,落叶期推迟18~23 d。2020年,防雹网内猕猴桃40~80 cm、>80~120 cm、>120 cm长度的结果母枝上结果枝主花数分别较对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23.96%、26.98%、31.24%,结果枝上单花率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95.39%、103.31%、105.76%;2021年,防雹网内猕猴桃40~80 cm、>80~120 cm、>120 cm长度的结果母枝上结果枝主花数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24.52%、22.43%、28.37%,结果枝上单花率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99.49%、92.64%、95.16%。叶片褐斑病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连续两年平均分别比对照低17.55%、21.95%、4.13%和17.33%、21.15%、7.04%;灰斑病的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两年均分别比对照低6.73%、20.73%、6.02%和9.04%、25.66%、8.63%;黑斑病的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两年均分别比对照低6.11%、7.96%、2.24%。对芽间距、萌芽率及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防雹网影响猕猴桃花芽分化,能促进花朵集中开放及提高单花率,降低猕猴桃叶片病害发病率,但不影响猕猴桃整体产量和品质,对猕猴桃生产具有促进作用。

    2024年11期 v.41 2358-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果树学报》投稿须知

    <正>《果树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果树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文献源的重点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国际标准16开本,160页码。1读者对象果树专业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2栏目设置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栽培·生理·生态、植物保护·果品质量与安全、贮藏·加工、专论与综述、技术与方法、新品种选育报告及科技简讯。

    2024年11期 v.41 2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